平鎮 東勢庄 張家古厝
平鎮的名稱由來是由於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因而在此地設置張路(今楊梅市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市南勢地區),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里一帶,今桃72線南平路沿線),後來治安好轉,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安平鎮。 清時平鎮為桃澗堡一部分,以當時的行政區劃可分為八保庄、安平鎮庄、雙連坡庄、宋屋庄、北勢庄、南勢庄、山仔頂庄、東勢庄、社仔庄等。 原有的發展核心在安平 […]
平鎮的名稱由來是由於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因而在此地設置張路(今楊梅市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市南勢地區),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里一帶,今桃72線南平路沿線),後來治安好轉,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安平鎮。 清時平鎮為桃澗堡一部分,以當時的行政區劃可分為八保庄、安平鎮庄、雙連坡庄、宋屋庄、北勢庄、南勢庄、山仔頂庄、東勢庄、社仔庄等。 原有的發展核心在安平 […]
在芝山岩山腳下一個叫做石角的地方,有個約一、二百年歷史的聚落,就是「曹家古厝群」。這是漳洲曹家最早來台灣落腳之地,即今芝玉路一段十四號至二十八號間。曹家是當年八芝蘭的望族,房屋建材多用「土埆」和木材構成,此與其地理條件有關….. 古厝群約建於乾隆年間(大約十八世紀中葉〉,「礁國」是曹氏堂號。從曹家古厝外貌觀之,為一座東向西,二進四合院,護龍式的三落大磚瓦厝,正身的屋頂有燕尾,護龍也有燕 […]
位於龍潭大北坑的江家古厝「濟陽堂」,一堂四橫屋,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已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建造人為江氏第19世祖江進傳,門面上傳統裝飾圖案多具有教化功能,江家大屋仍維繫傳統客家居民樸實無華的風貌….. 江氏家族係於清道光年間,從廣東梅縣遷徙移墾於龍潭三水村(大北坑仔),而後逐漸形成以江氏為主的客家聚落,江家大屋亦成為聚落中心,俗稱「大江屋」。 龍潭台地南鄰新竹縣關西、新埔,地勢高亢平 […]
九座寮即今之九龍村,早期此地因接近番人之部落,故少有人煙。到了嘉慶年間李元鳳由淡水來此向原住民租地耕作,家中有八子,乃建九座房屋居住,故稱之為九座寮。黃泥塘則因地當烏林溪上游,地表有厚層紅黃土,早年在此圍築池塘,因塘水混濁故稱之。 黃屋的來台祖是第十一世祖黃可先,祖居福建省詔安,後來台於大溪開墾,再遷至龍潭九龍村至今已二十一代。 黃家古厝—「江夏堂」 位於這裡的朝香祖祠, 正是近代知名 […]
曾家古厝位於龍潭百年大鎮對面不起眼的小巷弄內,路口有曾氏宗祠指引牌,新建的曾氏宗祠就位於此古厝之對面。雖然沒有華麗的雕樑畫棟,但十足的格局不可言喻,正身九開間,或許原為七開間,後才增為九開間,但不論為何,在當時確為大戶無疑。 曾屋祖先於清道光年間(1820-1850),渡過黑水溝到台灣開墾,最初落腳於大溪。大溪為大嵙崁溪,即今之大漢溪旁的天然良港,水運發達,是各種貨物、商品的集散地。清道光十四年( […]
龍潭的開發前後約兩百多年,最早發的地區,是臨近大漢溪邊約三坑一帶。 乾隆十三年時,霄裡通事知母六招佃開墾菱潭陂附近土地,這是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有計畫的開墾。乾隆三十七年及四十七年黃慶興兩度大規模展開墾,吸引了各地農民…… 嘉慶年間墾民合力利用大潭之水,興建完成龍潭圳,潭水流經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一帶,奠定了龍潭農業開墾的基礎。 烏樹林翁家,在龍潭是發跡很早的望族。祖堂題名 […]
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等人曾赴六甲陳家古厝會勘,發現頗具歷史意義,決定將請六甲區公所擇期與所有權人充分溝通,再向市府提報列入歷史建物計畫,文化局等主管機關將進一步召開審查會議和進行會勘,期能讓缺乏古蹟的六甲區也能擁有一處歷史建物。 陳氏家族是六甲有名的書香世家,當初興建時曾聘請當地有名的匠師共同參與,彩繪部分由黃水龍家族精心繪製,功力深厚,其人文畫更是精彩。 陳家古厝建物保存完整,山牆設計相當特殊, […]
官田區舊稱「官佃」。荷治時期,此地屬於「王田」。明鄭時期改為「官田」,將土地交由文武百官招募佃農屯墾,其中以陳永華一族承佃最多,逐漸形成漢人聚落,故稱「官佃」。清領時期屬「官佃庄」,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 改稱為「官田庄」,屬臺南州曾文郡管轄。 戰後改為臺南縣官田鄉,1953年將鄉治由官田村遷往隆田村(舊名番子田)。2010年12月25日改稱官田區。 明天啟四年,荷蘭人登陸臺南安平經略臺灣, […]
超過兩百年歷史的方家古厝,位於關廟東勢村,為昔日台南縣列冊有名的老厝。方家始祖來自福建漳州,於明崇禎時來台,宗祠相傳由一位獲得鄉進士的裔孫於乾隆時期興築,被稱為『香洋方家進士第』,勢力頗大又位於台南府城東,當地因而命名「東勢村」,沿襲至今。 根據歷史的記載,關廟區早期原為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舊墾地, 在明鄭時期因漢人自臺江內海(今安平),溯航新港溪(今鹽水溪),及其上游許縣溪(今之許縣溪)進入新 […]
「龔家古厝」位於屏東九如鄉耆老村內,建於明治四十三年(1910),由地方仕紳龔鰍興建,歷時兩年,於大正元年(1912)陸續完工。龔家以製糖起家,原落腳於里港,擁有三間糖部,里港三張舖也因此而得名,後因逃避高屏溪水患,而遷居至九如鄉耆老村現址。 耆老村位於屏東縣九如鄉,因清領時期有出名的大老(賢達之士)居此,故得此名。 走國道三號高速公路,下屏東九如交流道,往里港方向走,第一個紅綠燈,右轉即進入耆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