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
淡水 公司田溪 程氏古厝
淡水公司田溪一帶舊名「大庄」,可說是漢人在北台灣最早的開墾地,最早可追溯至荷據時期。 公司田溪共有七個水源支流,主流源於大屯山下,流經楓樹湖、大溪橋、泉州厝、口湖子、下水 尾仔、虎頭山、風空口、公司田橋、崁腳、賣菜崎、大庄,經港仔坪注入海。 程氏古厝即建於大庄埔。 此地開發極早,據荷蘭《熱蘭遮城日記》的記載: 西元1648年已吸引閩南人來此開墾,因此有 「公司田」及「公司田溪」的名稱。 程氏古厝創 […]
八里 挖仔尾 張家古厝
八里「挖子尾」一帶為漢人來台開發較早的地區,清初因水深即為船隻停泊之處所, 後來由於淡水河口淤積嚴重,清乾隆末期即逐漸沒落。 清朝末年,八里坌與滬尾之間共有5條渡船路線,由西而東分別為挖仔尾至油車口、 挖仔尾至滬尾街、八里坌街仔(渡船頭)至滬尾街、蛇仔形至竹圍、獅仔頭至干豆門(關渡)等, 以舢板為渡河工具聯絡南北兩岸….. 直到民國58年時,縣政府為便於管理,乃訂定安全標準與 經營規模 […]
北投 學仔內 陳家古厝
舊北投原為平埔族北投社之地,迄今仍有叫做「番仔厝」的聚落,在於十信商工的對面。 該聚落的住民以姓潘者為多,供奉「池府王爺」,又稱為「番仔王爺」。 北投區的世居住民,最初雖有漳州人,後來由今之景美遷來很多泉州安溪之移民,而成為 安溪人地區,陳姓為最大姓氏。 舊北投和忠義,都建有陳氏的宗祠。忠義就是昔日平埔族嗄嘮別社的故地。 北投區的安溪移民,皆信仰保儀大夫和保儀尊王,即張巡和許遠。 康熙末年到乾 […]
泰山 義學坑 明志書院
明志書院,台灣北部第一所書院。清乾隆26年(1761),客家籍貢生胡焯猷(福建汀州永定人) 開墾新莊平原有成,捐設義學於新庄山腳(今新北市泰山區),乾隆28年,淡水同知胡邦翰改建義學 為明志書院;乾隆四十六年(1781),另建明志書院於淡水廳治(今新竹市),原書院改為義學。 尚存殘跡的泰山明志書院已重修整建,位於新竹的明志書院則於日治時期市區改正開闢道路(今 西大路)而拆毀。 […]
再訪 蘆洲李宅 (李友邦將軍紀念館)
原籍福建泉州同安縣的兌山地區的李氏家族,先祖跟隨清代前期移民朝來到台灣,於蘆洲一帶落腳, 最初之舊宅為中路18番之簡易茅草厝,李家第一代以李正一(公正公)先生為主,以農耕白手起家; 第二代則以次子李清水(濯夫公)先生為主,除維持耕作勤儉持家更學習讀書識字,使家族農地規模壯大 並由佃農成為地主,更於1860年擔任蘆洲湧蓮寺執事,專為鄉民排解糾紛,自此成為書香世家; 而第三代李樹華(士實公)先生因十八 […]
芳苑 後寮村 洪家古厝
芳苑古時屬於深耕堡,該堡於雍正十二年(1734)自二林堡分出,因地多沙山荒埔,總稱「深坑仔」 後來轉訛而稱「深耕堡」。據載早在380多年前,先民從福建渡海來台,以農漁業及通航貿易為主, 在此地定居,取名為「番仔挖」,因境內多屬沙丘,日治時期改名為沙山庄,設有庄役場。 沙山庄轄域分沙山、頂崙子、新街、後寮、埤腳、溝子墘、路上厝、王功、漢寶園、草湖十個大字。 其中的後寮村,位於芳苑鄉與二林鎮的交界,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