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民居
路竹 大社 蘇家古厝
康熙三十二年,高拱乾修台灣府志所載,當時鳳山縣治下三大街為安平鎮街、半路竹街、興隆街, 這是半路竹地名首見於史冊,此亦顯示了當時半路竹街的繁榮盛況。另外,乾隆二十九年王瑛曾 重修鳳山縣志亦載:「半路竹街在維新里,縣北四十里,府治大路」。 荷據時期,本區為平埔族民大傑顛社居之地。 明鄭時期,漢人來台開墾者日漸增多。曾在今社東村東安宮前,由蘇姓左協將軍,亦今大社蘇姓始祖, 開墾一陂,稱為蘇左協陂,今稱 […]
燕巢 金山地區傳統民居
康熙二十三年清廷領有台灣, 將 萬年州分為台灣及鳳山二縣,鳳山縣治設在興隆莊〈今左營〉。 燕巢地區在當時屬觀音上里,轄有瓊仔林、吊雞林、滾水仔、滾水坪、援剿右、 援剿中、角宿庄、 湖仔內、新厝仔、和尚莊、竹仔腳等庄。至明至四十四年十月,觀音上里改為援剿,屬楠梓坑所轄。 至大正九年(1920)改為燕巢庄, 燕巢之由來係日人取其與援剿日文同音、同字,且較文雅。 光復後改為燕巢鄉,轄十一 村,為東燕村、 […]
燕巢 面前埔地區傳統民居
面前埔位於燕巢區南緣的橫山村,為「橫山仔」面前的埔地,故名之。 聚落附近另有一「面埔山」,但已被樹德科大納為校地。會造訪面前埔其實帶點偶然….. 某一日由旗山返回高雄, 行經10號高速公路時 ,突然看見右手邊有一燕尾古厝, 看時間還早 , 便在最近的交流道駛出 , 然後造訪這樣一個小巧的村落…… 乾隆年代,田寮、燕巢等地名為嘉祥內里。 明鄭時期,燕巢境內的聚落為 […]
燕巢 安招地區傳統民居
安招村舊名援剿右,該地乃為明鄭時代,鄭成功預備部隊之援剿右鎮屯墾區,故名。 光復後改為安招村,取其國語、河洛語的同音異字來命名,並祈求國泰民安。 燕巢一帶原是平埔族大傑顛社和塔樓社散居之地。明末鄭成功渡台,趕走荷蘭人,積極開發, 在觀音山周圍,命令他部隊的前鋒、後勁、後協、右衝、中衝、援剿中、援剿右、角宿、仁武 各鎮擇地屯田,插竹為社、斬茅為屋,開闢田地。 因此燕巢是當時各鎮開發所遺留下來的.安招 […]
阿蓮 中路 吳燦亭古厝
根據中路讀書會考證,早在清雍正五年即有「中路社」之記載, 清乾隆十三年時已有「中路庄」之記載,早期在此屯墾的先民有記載者: 包括原籍漳州雍正年間渡台的吳命龍及其子吳天恩、吳天與、吳天轉,其中吳天恩在清乾隆年間 曾官至宣德郎,乾隆二十三年知縣丁居信為中路庄鄉耆吳亭桂題有「海屋添壽」匾額祝賀,目前 仍保留在吳大樹祖宅之內。 原籍泉州安溪的第四世吳竹圃,在清康熙年間渡海來台,裔孫吳燦亭在嘉慶年間曾官進修 […]
阿蓮 石安村 蘇家古厝
「蘇家古厝」位於高雄市阿蓮區石安村,距中路村的「吳氏公厝」約2公里左右。 蘇家古厝為單進四護龍三合院,磚木結構建築,位向座東朝西偏南,院埕寬廣,主體厝身 並未加改建,為阿蓮鄉與鄰近鄉鎮中形制保持最完整的民居古宅。 古厝緊鄰路面,前有山門,右側建洗石子大門,但已閒置不用。 從公車站牌可以知道當地的舊地名— 石案潭 ; 正廳為五開間格局,門額上有「華堂瑞彩」匾額,左右內外雙護龍, 內護龍形 […]
橋頭 五里林 楊家古厝
東林里位於橋頭區境內北端,原與隔壁西林里在日治時期為同一聚落,名為五里林; 民國34年台灣光復之後,始分為東、西林兩村。 東林里自1688年開始有人移入拓墾起, 至1895年 里民皆從事農業墾殖,且地形封閉、缺水,故里民生活艱苦,加上本里位於典寶溪中游,溪水每年 於颱風季節豪雨不斷,經常患濫成災,真是民不聊生,所以又俗稱為水流庄。 最早進入五里林地區開墾者,首推陸姓及鐘姓(約當康熙時期)後為黃姓( […]
橋頭 中崎 黃家古厝
橋頭中崎地區有句俗諺說:「有中崎厝、無中崎富,有中崎富、無中崎厝。」 意思是說擁有中崎厝的主人,其富庶無人可敵。相同的形容詞也曾出現在一些閩南聚落。 相傳中崎厝號稱是「九包五,三落百二門」的巨宅,為中崎黃家所有。 中崎古稱中衝崎,是明鄭屯田要塞,也是橋頭最早開發聚落之一。 當年中崎曾為內陸港,經由中崎溪可以通到萬丹港和蟯港,也就是今日的援中港附近出海。 中崎黃家從事貿易,極盛時期曾擁有七艘船,可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