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 陳家古厝 居善室
嗄嘮別,是當地舊地名,源自平埔族語。忠義山山頂附近有兩顆基石,相距不遠, 因此山界現多已分別稱為「忠義山」及「嗄嘮別山」…. 早期活動於北投區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有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 其中的嗄嘮別社(Halapei) 約指今桃源里、稻香里一帶,該社名亦見於1654年的古地圖。 《淡水廳志》記載:「嗄嘮別義塚,眾社番獻給……」,可知該社與漢人頗有互動 […]
嗄嘮別,是當地舊地名,源自平埔族語。忠義山山頂附近有兩顆基石,相距不遠, 因此山界現多已分別稱為「忠義山」及「嗄嘮別山」…. 早期活動於北投區凱達格蘭族主要社群,包括有北投社、唭哩岸社、嗄嘮別社。 其中的嗄嘮別社(Halapei) 約指今桃源里、稻香里一帶,該社名亦見於1654年的古地圖。 《淡水廳志》記載:「嗄嘮別義塚,眾社番獻給……」,可知該社與漢人頗有互動 […]
陽明山區山嶺綿延不絕,因草多古時名為「草山」。 早期散居在山麓以「平埔族」原住民為多。 相傳平埔族是大約600到1000年以前,從海外漂流到今天金山一帶登陸的海洋牧民族, 由於當地缺乏土地和飲水就分二路進駐台灣北部及其他地區,一路沿海岸來到淡水、北投、 士林一帶,成為陽明山地區最早的原住民, 加上泉、漳州人也漸漸遷入,真正的平埔族遂被同化…… 公館里早期又名「公館地莊」; […]
內湖北面有碧山,最高峰即為白石湖山,因其出產白色砂岩而得名,過去白石湖聚落不僅 處處紅瓦厝,另外還有當地特產砂岩的白石屋,是當地獨特的景象。 位在內湖碧山路沿線上的「白石湖休閒區」,是台北市農會輔導的休閒農業區,有多家草莓園、 柚子園、柳丁園、番茄園,再加上大崙頭山及白石湖吊橋等觀光景點,讓白石湖休閒區成為北市 採果、休閒的熱門去處。 大崙頭山,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與內湖區交界處,海拔476公尺,山頂 […]
行經忠孝東路二段與臨沂街時,眼睛餘光總會被巷口那棟古意盎然且耀眼燈彩的八角樓閣給吸引。 這是位址在臨沂街上、走過20多年歲月的馥園餐廳。 知名建築系教授李乾朗曾說: 來到馥園,會讓人覺得自己好像被一位蘇州富豪,邀請到家裡參加晚宴一般。 耗資三億 , 1988年動工、1992 年落成,樓地板面積4700平方米,三層樓高的八角樓, 以及五層樓高的四方閣,重現明代古蘇州風華的園林建築。 從外觀內裝、到 […]
左營因位於高雄海防要衝,深具戰略優勢,加上左營有龜山、蛇山的屏障,容易防守,因此明鄭時代在 此設左衝(左營),以與右衝鎮(今右昌)相呼應,這也是現今地名「左營」的由來之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臺灣被收為大清版圖,同樣看重左營的戰略地位,將鳳山縣治設在當時興隆庄 (今左營舊城),並陸續設置文廟、縣署等,使其漸具規模。 但清初時為防變亂難平,臺灣採取被盜賊攻佔也容易收復的不築城政策,故一直未築 […]
左營的開發甚早,傳統古厝建築精美,也發展出高雄最早的聚落巷弄文化,這些庶民生活的 閩南傳統建築呈現出多樣化的歷史軌跡,可知左營是目前全台古厝聚落保存最多的地區。 從舊城北門出發,順著昔日最繁華的埤仔頭街到舊城城隍廟,繞過蓮池潭畔的文廟,接著左營下 路到元帝廟,再往北走,這條路就是清代鳳山縣往台南府城最重要的大道。 後來日本人在西邊開了軍道叫做左營大路,在左營大路和蓮池潭之間就是「左營庄」傳統聚落。 […]
鳳山縣舊城,又稱左營舊城。清代時左營地區劃歸鳳山縣管轄,故稱為鳳山縣城。 原先為土城,現今看到的舊城是道光五年(1825)由土城改建,道光六年(1826)完工。 後來林爽文事件時,於南部呼應起事的莊大田勢力攻破鳳山縣城(土城),之後官署等遂移往 埤頭街(今鳳山區)又蓋了一座鳳山縣新城, 相對於「新城」,左營的鳳山縣城就被稱為「舊城」….. 左營的聚落開發歷史悠遠,又因為鳳山縣治之所在, […]
位於西濱公路旁的崎頂火車站,除了可以觀賞火車之外,這裡還能欣賞到大海的遼闊美景,奇特的是 這裡沒有站務人員,也沒有來往的人潮,只有靜靜的等待列車到來,由於西半部海岸線乘客較少改為 招呼站,儘管車站不再熱鬧,崎頂站還是吸引不少的遊客前來朝聖。 崎頂車站自民國82年改成招呼站後站房建築早已拆除,卻保留了崎頂車站的招牌, 因為是無人看守車站,所以可以隨意進出,而候車亭簡易樸實的空間散發出濃濃的古意 , […]
清乾隆四年(1739),福建省泉州府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中港, 商得當時居住在當地的平埔族原住民同意,僱用漢民進入從事開墾,此為漢人拓墾頭份之始, 當時稱為「田寮莊」,即現在的頭份鎮田寮里附近。 清乾隆十六年,廣東嘉應州鎮平客家移民林洪、吳永忠、溫殿王、黃日新、羅德達等人聯合開墾成 頭份與中港間地方,據稱搭蓋田寮者有五十餘戶約二百餘人,此即為「田寮庄」建置之基礎,並成為 […]
清乾隆四年(1739),泉州移民林耳順聯合福建客家兩族之移民約三十餘人而為墾首,由香山 地方為起點,持續前進開拓,首先建立「蟠桃庄」。 清乾隆十六年,廣東嘉應州鎮平客家移民林洪、吳永忠、溫殿王、黃日新、羅德達等人聯合開墾成 頭份與中港間地方,據稱搭蓋田寮者有五十餘戶約二百餘人,此即為「田寮庄」建置之基礎, 並成為開拓此地方之根據地。其次,開拓二份、三份、四份、五份等地。 乾隆三十年,鎮平客家移民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