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口 頂福地區傳統民居
林口—原名樹林口。昔日原住民以小番社零散分布臺地四處,為八里坌社民所居。 明鄭時期(1662- 1682)鄭成功時期,因無運河,交通不便,漢人未移入,時隸北路天興縣, 後隸天興州;清時漢人全面墾殖臺灣北部,北部大南灣社莊、小南灣社莊部落逐漸形成。 乾隆、嘉慶(1735- 1819)年間,漢人開始紛紛開墾林口臺地, 闢粉寮、水尾、中湖、頭湖、後湖、竹圍子、新寮等地插旗佔墾樹林口。 林口區 […]
林口—原名樹林口。昔日原住民以小番社零散分布臺地四處,為八里坌社民所居。 明鄭時期(1662- 1682)鄭成功時期,因無運河,交通不便,漢人未移入,時隸北路天興縣, 後隸天興州;清時漢人全面墾殖臺灣北部,北部大南灣社莊、小南灣社莊部落逐漸形成。 乾隆、嘉慶(1735- 1819)年間,漢人開始紛紛開墾林口臺地, 闢粉寮、水尾、中湖、頭湖、後湖、竹圍子、新寮等地插旗佔墾樹林口。 林口區 […]
漢人渡台後開墾,逐步形成聚落,可反映在一些「厝」、「店」、「寮」…等地名上。 日治時期林口地區土名表(1921) 大字名有: 林口庄 ,菁埔,大南灣及小南灣, 土名則包含南勢埔、員堀子、大崙、過崙子、大牛稠、竹圍子、頭湖、南勢埔尾、前庄、 菁埔、中湖、湖子、後湖、漳州寮、樹林口、新寮、東湖、三塊厝、粉寮水尾、嘉溪子坑、 寶斗厝坑 、頂福、下福等地…… 相傳乾隆年間,泉州人陳 […]
日治時期五股庄轄域內分為觀音坑、洲子、成子寮、五股坑、石土地公、水碓、更寮、新塭八個大字。 其中洲子大字下有「洲子」、「御史坑」小字名 ; 成子寮大字下有「成子寮」、「獅子頭」、「北勢坑」 小字名 ; 目前這一帶統稱為成洲地區…… 洲子以御史坑溪注入塭子川之河間沖積州狀地,取其名; 成子寮位處關渡對岸開闢較早,相傳清初漳州人陳姓開闢,乾隆初胡林隆墾號闢地及此。 地當淡水河與 […]
溝仔墘老街又名仁和巷,即今明志路一段256巷。「溝仔墘」即指小溪流旁邊。 清乾隆時期漢人至山腳地區開墾,在此形成聚落,小溪流則是他們引大窠坑溪水通流灌溉之用。 溝仔墘它開發的早,但真正成為商業雛型,是在清光緒年間,由於位於林口往返新莊台北必經 要道,林口附近的農產品,經由此陸運新莊或埒頭再船運艋舺等地,溝仔墘街自然是他們休息 和採買日常用品的地方。 溝仔墘街只有約100多公尺,但聚集了四十多戶人家 […]
柑園里以舊日「柑園莊」,據傳為乾隆二十一年(1756),廣東鍾姓人士所闢;以在該地植柑得名。 本地原為光緒南雅廳海山堡柑園及桃仔腳莊故地,日據時期隸屬鶯歌街, 昭和二十年(1945)秋,台灣光復。是年十一月五日,成立臺北州接管委員會開始辦理接收事宜。 當時為避免接收時期,或有行政脫節現象,暫仍日人街庄舊制,維持政務。 民國三十五年,各部門接收漸次就緒。行政已入軌道,始行改革日人舊制。 自是年一月起 […]
據1960年版台北縣志記載:「嘉慶年間有福建泉州人吳岸、吳糖、吳增者來台,見鶯歌尖山附近 所產黏主適於陶瓷,乃開窯製造」。從此開啟了鶯歌地區陶瓷業的新頁 …… 尖山是一獨立之小山,其形狀宛如倒懸之扇子。由來有一傳說:傳說此地原來是一塊平地,明鄭時期, 鄭成功勢力漸漸北移,部隊由南部搭船北上,在南崁登陸上岸後,一路往前囤墾,士兵們沿途所經之地 沼澤遍佈,所以草鞋上沾滿了土,行 […]
三角湧為三峽之舊名,以地處大嵙坎、三角湧、橫溪三河匯流之口,故名三角湧。 清初有福建泉州人陳瑜招募佃丁,由今鶯歌鎮進墾於此,旋又有泉州安溪人董日旭率族來墾 ,移民於大姑陷溪、三角湧溪、橫溪等三溪匯合之三角形沖積平原上,拓墾成莊,名三角躅 。按『三角』及因三角形平原而名,『躅』為住足不前,因三面環水故也。 至日治時期(大正九年)改稱為三峽庄,昭和十五年(1941) 升格為三峽街,光復後改 […]
普安堂,位於土城區媽祖田的齋教廟宇,由王文彬於1914年創建,屬於先天道。 日治時期,寺產被歸給新莊慈祐宮管理,曾為新北市公告登錄之歷史建築,已於2014年遭到拆除。 媽祖坑又稱「媽祖田」,這個地名有一段歷史淵源。 乾隆四十三年(1778),李武侯與李維芝二人,將他們在九芎林開發的三百餘甲山坡地,捐獻給 新莊的慈佑宮,做為媽祖廟的祀業,因此這片土地被稱為「媽祖田」。 清代時的媽祖坑古道,大約只至龍 […]
每一個有歷史的城市,都川流著若干條河流;漢人開庄歷二百多年的板橋也不例外。 除了大漢溪及新店溪流經板橋市區邊緣外,還有公館溝、湳仔溝及港仔溝、大安圳。 只是隨著都市化的進程 , 這些河溝,除了大漢溪外,大都被加蓋成暗溝,不復見天日; 只有位在板橋市區西側的湳仔溝還能一睹 ……. 沿環河道路旁有一條河溝,這條河溝就是湳仔溝, 湳仔溝發源於土城媽祖田山谷間的集水區,循大安圳圳路 […]
芳蘭大厝是台北市市定古蹟,是僅存少數清代古宅之一,芳蘭陳家為福建泉州安溪移民, 在清嘉慶十一年(1806)建造芳蘭大厝,其後代又陸續建 造另兩座大宅,分別稱為新芳蘭 大厝與義芳居。 義芳居古厝,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 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綿亙的山腳下。 所謂下內埔,相當於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南方邊陲地區,包括臥龍、虎嘯、鳳雛、群英、群賢、 芳和、青峰、黎元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