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 大牛欄 葉家古厝群
葉五美,本名葉春日,葉姓宗親五大房來台始祖。 清雍正十三年(1753),葉春日與葉特鳯父子倆由大陸移居台灣,後來遷居到現在的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一帶。 葉特鳯娶妻張氏在新屋鄉出生的在台第一代子孫,分別命名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與大春。 由於葉春日之孫的名字分別為人間五大美事,後代子孫稱之為「葉五美公」。 該葉氏家族有修撰《葉氏春日公派下族譜》。每年舉行年度掃墓祭祖時,近8000葉氏子孫齊聚,場面無 […]
葉五美,本名葉春日,葉姓宗親五大房來台始祖。 清雍正十三年(1753),葉春日與葉特鳯父子倆由大陸移居台灣,後來遷居到現在的桃園市新屋區大牛欄一帶。 葉特鳯娶妻張氏在新屋鄉出生的在台第一代子孫,分別命名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與大春。 由於葉春日之孫的名字分別為人間五大美事,後代子孫稱之為「葉五美公」。 該葉氏家族有修撰《葉氏春日公派下族譜》。每年舉行年度掃墓祭祖時,近8000葉氏子孫齊聚,場面無 […]
望間村位於大坡東南方,早期人們在開墾時,在此地建有十五間草屋,稱為「十五間」。 早期稱為十五間,光復後取農曆十五日晚上月圓時為望,改稱為「望間」。 約略一兩年前, 因為高速高路塞車改走鄉間道路 , 無意中預見此一古厝 , 驚艷於此一古厝之華美, 拍下了古厝的身影……. 新屋轄內行政區域包括新屋、新生、後湖、清華(原平均村)、石磊、東明、社子、埔頂、九斗、 頭 […]
梅新地區具有相同開基祖或原鄉地緣關聯性(指來自原鄉同村的宗親)的同姓宗族,其姓氏分配及 所佔比例多寡依序如下:大牛欄葉姓、新屋姜姓、槺榔徐姓、范姜姓、隘口寮鄭姓、九斗羅姓、水尾彭姓、 社子呂姓、笨港黃姓、下陰影窩陳姓、高山頂傅姓等, 其中葉姓、范姜姓、鄭姓、彭姓、陳姓均各來自單一開基祖。 由地緣關係看來 , 這社子里內的葉家古厝想必也是分枝於大牛欄葉家…….. 社子里是位 […]
位於新屋地段的西方,此地有一個大池塘,池塘下也稱後湖,現稱後湖村。 池塘也叫做後湖塘 , 塘的北邊就稱北湖,池塘的下方出水口處則稱為下後湖。 眼前這座老屋,正是典型的客家傳統建築格局,「三合院」式的「夥房屋」一正身左右各一橫屋, 禾埕前設有一半月型風水池。 公廳正身與護龍屋頂皆裝飾有古樸的泥塑,山牆面則設有與范姜老屋相同之通氣口與鳥踏, 是新屋少見未經重建且保留完整之公廳建築。 該古厝建築屬一 […]
范姜是台灣少數的複姓之一,在中國大陸其實沒有范姜家,而是到了台灣之後才成了姓氏, 除了新屋鄉以外,台灣其他各地乃至於海外地區,凡有姓范姜的,必定是從新屋范姜家分出去的。 范姜氏源自廣東惠州府, 清朝初年有婦人雷氏因丈夫范集景早逝,無力撫養孤子范文質,於是再嫁姜同英為妻。 范文質長大成人後為感念繼父的養育之恩,將其5個孩子均冠上范姜複姓,是為范姜姓的濫觴。 乾隆元年(1736),范文質二子范 […]
漢人在觀音鄉的拓墾,最早可推至雍正年間(依各氏族譜載知),自乾隆中葉起,入墾的漢人便迅速增加。 在閩、客的比例上,客籍顯然比閩籍為多。 整體的比較上,客家人的宗族組織發展比福佬人嚴密,向心力、凝聚力也強。 雍正十年(1732)粵籍陸豐人徐錦宗入墾茄苳坑(保庄村地區),為客家人在此地開闢之始, 乾隆、嘉慶、道光年間,客家人尚不斷來此墾拓。 由於歷史因素客、閩族群先後來到本鄉墾拓,閩南人經由北部許厝港 […]
康熙末年,粵籍人士渡至南崁溪口的竹圍港向土番租地,與商船從事交易活動, 隨後閩籍人士聞訊相繼移殖而來,自溪口竹圍港至海口一帶,遂成農商聚集所在。福建漳州人郭光天於雍正年間 呈准福建總督派遣尹士良率兵,在竹圍庄附近登陸,移居的漢民眾多,並定名墾地為「北窩庄」, 因墾民大多姓許,此地遂稱「許厝」,港口為「許厝港」。 雍正十四年,郭光天買下八里坌社地,並招集鄉黨親戚,戳力屯墾,面積逐漸擴大,郭姓遂在鄉境 […]
大園地區在清治時代雍正年間屬淡水廳,光緒年間則改為台北府淡水、新竹縣分轄, 其後在日治時代明治年間屬台北縣,後改為桃園廳,大正9年(1920年)為新竹州桃園郡大園庄, 1945年二戰後,改為新竹縣桃園區大園鄉,民國39年(1950年)改為桃園縣大園鄉,其後桃園縣於2014年1 2月25日改制為直轄市,原大園鄉改制為大園區,同時村改里。 今桃園市大園區昔原屬桃澗堡之竹圍庄 ; 範圍涵蓋竹北二堡之許厝 […]
南崁地名來源眾說紛紜。一說昔為平埔族原住民龜崙族南崁社所在地,因而得名。 另說鄭成功軍隊攻台時曾在南崁港停泊,由海上眺望該港地形為一斷崖(崖在閩南語中稱為崁),南崁恰在 斷崖之南,因以為名。 清時的南崁屬桃澗堡。1大正九年(1920) 實施街庄制後,將原南崁區水汴頭莊併入桃園街,蘆竹厝、南崁下、 南崁廟口、南崁內厝等併入蘆竹莊,南崁頂莊併入龜山庄。 其中蘆竹莊役場設於南崁下278番地,奠定其行政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