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世第— 竹東 大窩 廖宅
根據訪談,竹東玻璃始自大林玻璃廠。 武威世第的廖先生說,光復前,廖雲景自日本名古屋藥劑專門學校畢業, 留在山之內藥廠工作,不久被派回台灣找地蓋藥廠,以方便戰爭期間運補,沒想到籌設時戰爭突然結束,索性留在 竹東老家創立了大林藥廠。 藥廠當年主要生產葡萄糖、生理食鹽水等; 但戰後資物缺乏,為生產裝藥的玻璃瓶,民國三十九年成立大林玻璃廠,自給自足, 原本的田間小路也因而命名為「大林路」。 古 […]
根據訪談,竹東玻璃始自大林玻璃廠。 武威世第的廖先生說,光復前,廖雲景自日本名古屋藥劑專門學校畢業, 留在山之內藥廠工作,不久被派回台灣找地蓋藥廠,以方便戰爭期間運補,沒想到籌設時戰爭突然結束,索性留在 竹東老家創立了大林藥廠。 藥廠當年主要生產葡萄糖、生理食鹽水等; 但戰後資物缺乏,為生產裝藥的玻璃瓶,民國三十九年成立大林玻璃廠,自給自足, 原本的田間小路也因而命名為「大林路」。 古 […]
竹北原稱「紅毛田」,因位居鳳山溪口,時有小商船在此停泊並從事貿易,故將鄉名改為「舊港庄」, 後於 1941年將本地納入新竹州管轄,因位處於新竹之北,故改稱為「竹北庄」。 本地原為道卡斯族原住民的聚集地,漢人之開發始於清雍正三年廣東陸豐的墾戶徐立鵬,其墾號稱為「日華豐莊」。 至清乾隆末年,竹北地區的全境開墾大致完成….. 竹北一帶昔稱「霧崙毛毛」,屬於竹塹埔的一部份。 雍正元年(1723 […]
在王世傑開闢竹塹埔的同時,即康熙年代(1711),有泉州人汪淇楚進墾今日新竹市古賢里一帶的土地。 之後更渡過頭前溪發展,進墾眩眩埔一帶。 眩眩埔的範圍是「東至竹塹埔前憲定界牌,直抵鳳山崎大路,西至海,南與王家庄業交界,直抵西勢大路至海, 北至鳳山崎腳柳粟溪水各為界。」 按照其他文字及鳳山溪北即為貓兒錠莊來看,並比對地圖,這眩眩埔主要的位置大約在今日頭前溪與鳳山溪之間 及鳳山崎大道(當時官道 […]
相傳先民自大陸移居本地時,曾於本社區現在十二鄰郭慶福宅前開井,結果意外挖到一只船用錠, 消息傳開,慢慢的大家便叫本地為貓兒錠。 日治時期,本里屬貓兒錠第二保,光復後才由地方賢達取名為尚義。 行政劃分為十六鄰,一至五鄰住在本社區東部,一般稱東勢庄,是本社區最大聚落。 六至九鄰住在東北靠山地帶,俗稱山邊。十至十三鄰及十六鄰稱山腳。 十四、十五鄰則因近海,昔日曾設船舶港口,民眾稱當地為羊寮港。 清雍正三 […]
新竹縣北埔姜家的祖籍在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鹽墩鄉。 第十世姜仕俊(1647-1677) 時,娶李氏,生朝欽、朝爵、朝碧、朝鳳、朝坤、朝玉、朝瑞等七子, 其中渡臺墾闢的有四子朝鳳以及五子朝坤兩房。 北埔姜家的渡臺祖是第十一世的姜朝鳳,俗名阿妙。 姜朝鳳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乾隆二年(1737)45歲時,為紅毛港(今新竹縣新豐鄉)業主汪延昌的佃戶,入墾樹林仔一帶地方。 卒于乾隆四十 […]
清初時,紅毛港為北部對大陸地區主要的出納港口之一,出口以樟腦、米、茶等為大宗,並進口肥料、 棉花、布、酒等等,成為西北沿岸台灣物資集散地之一,是當地客家移民主要登陸地點。 根據史載,紅毛港也為康熙舊官道必經之路。台灣開港以後,英國商人來台貿易,紅毛港成為樟腦買賣市場, 商業興榮,繁華一時,使稅釐總局在附近的新庄子設置分局,徵收船貨釐金。 日治時期,此地曾設紅毛港庄;光復後,改設紅毛鄉。 民國45年 […]
萃豐庄組成後,拓墾庄業運作至乾隆18年(1753),汪淇楚將其擁有之一半庄業賣給徐啟香。 徐啟香祖籍廣東陸豐,後產業傳予獨子宗鵬, 宗鵬於乾隆36年(1771)不幸身故,產業最終輾轉賣予堂弟徐立鵬。 按徐氏族譜記載,徐立鵬清代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三溪鄉南阿甲龍船石下人,約生於乾隆9年(1744), 因原鄉地少人多生計困難,約當乾隆26年(1761)時,以弱冠之年(約17歲),隨長兄瑞鵬及堂兄弟坤鵬、 […]
新豐鄉在歷史上的記載是荷蘭人最早登陸的地方,因此有悠久的開發歷史。 由部份湖口台地和海濱沖積平原所形成的地形特色,構成本鄉基本的自然環境。以水塘埤圳為主的農業生產型態, 種植稻米和果類。東南部則沿著省道台一線和鄉內的竹三線成為工業發展的主要地帶。 新庄子和山崎地區是本鄉最為繁榮的兩個地區,藉由縣道竹三線和竹五線連接。 福興村舊名圓山子 ; 此區仍保留大量的埤池,維持稻米和瓜類的生產,是新豐鄉主 […]
湖口舊稱「大窩口」,「窩」為山區中三面封閉,一面開放的盆狀窪地,而此地正位於這些窪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 且因「大湖口」與「大窩口」的客語發音相近,所以在譯名時就以大湖口命名,後來簡稱為「湖口」。 處於湖口台地的西部,東與伯公岡台地接鄰,北與中壢台地、桃園台地、林口台地相連, 這片台地上布滿塘埤、溪流,過往是重要的稻米產地,湖口鄉地處丘陵和台地的交接處,向來是竹塹城北上交通 的重要孔道,現今仍為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