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西大路 溫宅 (太原第)
根據臺灣《溫姓大族譜》(1995)及恭信公支派族譜(2002)記載: 溫姓先祖來自山西太原,為躲避戰禍, 於唐朝末年先移居到江西贛南,再東遷福建上杭,最後定居廣東梅縣,為梅縣肇基第一世。 十七世祖恭信公大約於1800年來臺加入墾荒行列,之後子孫繁衍,於新竹鄉下定居。 溫氏族人陸續渡海遷台,墾植于淡水、新竹、南投、苗栗、桃園等地, 原籍地絕大部分來自福建、廣東,多為太原溫氏之後裔 … […]
根據臺灣《溫姓大族譜》(1995)及恭信公支派族譜(2002)記載: 溫姓先祖來自山西太原,為躲避戰禍, 於唐朝末年先移居到江西贛南,再東遷福建上杭,最後定居廣東梅縣,為梅縣肇基第一世。 十七世祖恭信公大約於1800年來臺加入墾荒行列,之後子孫繁衍,於新竹鄉下定居。 溫氏族人陸續渡海遷台,墾植于淡水、新竹、南投、苗栗、桃園等地, 原籍地絕大部分來自福建、廣東,多為太原溫氏之後裔 … […]
樹林頭聚落為康熙末年王世傑拓墾集團所創建,址在士林里和福林里交界的東大路兩側, 目前指涉的範圍,則包括從武陵路到吉羊路之間的地域,跨武陵、福林、境福和士林四里。 康熙五十年(1711)前後,王世傑拓墾竹塹埔時,建立的墾區莊名士林莊,士林乃樹林的雅稱; 樹林頭因位於士林莊的上方,故得名。 聚落中保留有古厝數棟 , 推敲起來多是溫家古厝…… 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夏朝大臣平 […]
新竹市北門街鄭氏家族,發源於四川,後進入福建,後遷移到漳浦,明末遷至金門。 繁衍至第三世時,家族中的一支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後渡海來台,落腳於後 龍。初以農,魚維生,第四代轉從商, 鄭崇和,鄭崇科兄弟進入讀書人的社群,建立 家族的地位。 乾隆54年前後移入竹塹,依族譜記載,鄭崇和居住地點為北門街一帶,經過經營 而成為竹塹地區大家族,並參加多項活動。 道光三年鄭用錫中進士,使鄭 […]
新竹北門鄭家可稱為竹塹第一世家。鄭氏原籍四川,明末清初因避動亂,由漳浦先遷金門再轉赴台灣謀生; 中試後返回金門營建家廟光宗耀祖(1848);隨著鄭氏在台灣的發展,道光18年(1838)興建新竹進士第,並與家族成員 陸續在舊有的房舍基礎上改建吉利第(1844-1851)、春官第(1852)、鄭氏家廟(1853), 象徵了以他鄉為故鄉,在台紮根的重要宣示。 鄭氏由浯江渡台發展,而兩地鄭氏家廟的興築和祭 […]
北門街鄭氏家族 , 發源於四川,後進入福建,後遷移到漳浦,明末遷至金門。 繁衍至第三世時,家族中的一支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後渡海來台,落腳於後龍。 初以農、漁維生,第四代轉從商,鄭崇和、鄭崇科兄弟等人進入讀書人的社群,建立家族的社會地位。 乾隆五十四年( 1789 )前後移入竹塹,依族譜的記載,鄭崇和「設教於淡,因家焉」,居住的地點為「城北水田街」, 即北門街現址。經過經營成為竹塹地區大家 […]
二十張犁為聚落名,址在新竹市水源里中部二十張犁路和原興路兩側,為一形成於清朝中葉的雜姓集村, 早期因附近墾有水田一百甲左右(一張犁約等於五甲)而得名。 (現地名為千甲) 清領時期,新竹地區因開墾的需要,紛紛建設水利,埤圳事業多由住民設施。除隆恩圳外,其餘均為共有或私有。 在清代新竹地方埤圳有十二條,分別為:隆恩圳、為公陂圳、後湖埤圳、烏瓦窯圳、客雅北圳、客雅南圳、湧北湖圳、 振利圳、白沙墩圳、二十 […]
峨眉鄉原稱月眉,係因峨眉溪曲流凸岸之半月形沖積河階而得名。 大正九年(1920)總督府於地方官制改正, 將月眉改為峨眉,一直沿用至今。 峨眉鄉就整個新竹地區開發史而言是屬於較晚開發的地區,一直到道光十四年 (1834)淡水同知李嗣業命令 姜秀鑾在塹南建隘樓十五座,僱募隘丁,分駐巡防,並於道光十五年(1835)與竹塹城閩商共同投資設立「金廣福」 以武裝移墾的方式對北埔、峨眉、寶山三鄉進行防番拓墾的工 […]
台灣在十七世紀中葉開始有大量的漢人進入墾殖。 自漢人入墾後,步步向內陸丘陵及山區前進,至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事件後, 竹塹城東南的北埔、峨眉與寶山三鄉仍為原住民所居。 顧名思義,北埔與南埔對應,意指進入竹塹後山的北部未墾地。 因此道光十四年(1834)淡水同知李嗣業鄴為推展撫「番」事業,乃促成時任九芎林庄總理的粵人姜秀鑾, 與竹塹城的閩人周邦正合組「金廣福」墾號,朝向東南山區開墾,此為 […]
大正十一年(1922)曾成統在新竹北埔建立起一座兼具東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厝,名為忠恕堂。 而這座建築令人感興趣的,不僅僅是其外觀上的多元文化特色,更吸引人的是曾成統與他的秀才父親曾學熙, 崛起於北埔這個內山村莊的過程。 曾學熙並非出自於北埔當地的望族,家境也稱不上富庶,但他卻是北埔地區首次獲得科舉功名的居民。 然而,考取秀才的十五年後曾氏即不幸過逝,留下他的妻子范氏與一對年幼的子女。 令人訝異的 […]
北埔於清代道光年間由廣東省客家移民開墾的基地,原名「竹北一堡南興庄」。 北埔的建築講求防風聚氣,藉由竹叢、城門及曲折的巷道,打造良好的防禦功能。 已經有百年歷史的北埔老街是大隘三鄉─北埔、峨眉和寶山最繁榮熱鬧的地帶。 北埔開基墾首姜秀鑾成立了「金廣福」號召墾民,與先住民纏鬥數十年, 北埔的開發就因為是武力拓墾,北埔的聚落特性有軍事、商業及宗教的圍城,具有防禦特色。 道光14年(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