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埤 北和村 慶福佛堂
大埤鄉原名大埤頭,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據時,就己經有大陸移民來開發, 在過去本鄉有一座紅毛大埤,荷蘭政府稱它為「紅毛埤」,居民後來採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大正九年(1920) 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與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直 到台灣光復後始稱為「大埤鄉」,全鄉共有15村。 早期是平埔族中洪雅族(Hoanya)的活動場域, 其中主要有他里霧社、柴里社、猴悶社、貓而干社、南社、西 […]
大埤鄉原名大埤頭,早在三百多年前荷蘭佔據時,就己經有大陸移民來開發, 在過去本鄉有一座紅毛大埤,荷蘭政府稱它為「紅毛埤」,居民後來採取其意稱為「大埤頭庄」。 大正九年(1920) 十月一日地方改制廢區置庄時,茄苳腳區與大埤頭區合併為「大埤庄」,直 到台灣光復後始稱為「大埤鄉」,全鄉共有15村。 早期是平埔族中洪雅族(Hoanya)的活動場域, 其中主要有他里霧社、柴里社、猴悶社、貓而干社、南社、西 […]
莿桐古稱莿桐巷,清以前莿桐叢生人煙絕跡,先民到此墾荒,擇小巷建屋成村, 因周遭莿桐樹散佈,故取名之。 諸羅縣志記載「打馬辰陂」,即源由虎尾溪分支流出灌溉孩沙里,莿桐、饒平厝,直至西螺一帶。 由此可知在康熙年間,已經有相當的開墾地。 又乾隆年間,閩人真、張、王等姓開拓樹子腳、頂麻園、湖子內等地。 清光緒13年(1887)成立雲林縣,本鄉莿桐、孩沙里、新莊、番子、甘厝劃屬西螺堡, 新庄、湖子 […]
清時古坑鄉分屬斗六堡、他里霧堡及打貓東頂堡的一部份,東和屬斗六堡溪邊厝庄。 到了日治前期,改為嘉義廳斗六廳菜公區斗六堡溪邊厝庄。昔日住民聚居溪邊,即雲林溪上游及海豐崙溪 上游之間,稱為「溪邊厝」, 光復後改為東和村, (整修之前) 村轄內部落有:東和 (舊名溪邊厝)、十八區田仔、白蟻厝仔、尖山坑等四部落。 根據光緒二十年由雲林縣倪贊元訓導所篹修之雲林縣采訪冊資料顯示, 清光緒13年(1887) […]
石榴班地名最早出現於康熙五十六年諸羅知縣周鍾瑄所編撰的諸羅縣志。 諸羅縣志中記載:「石榴班陂在柴里社東北,源由阿拔泉溪出。康熙四十九年(1710),庄民合築。」 而「陂」於縣志的說明中為「凡築堤瀦水灌田,謂之陂;或決山泉,或導溪流,遠者數十里,近者亦數里。」 「陂」也就是水利設施。 表示清領時期康熙四十九年之前早已有石榴班聚落的形成。 不難推及當時石榴班農業的發達,且在那個年代的石榴班聚落人口 […]
有關石榴班地名的由來:原名為「射榴班」, 地名的由來依據日治時期的資料,乃因石榴區所產砂石品質很好,狀似「射榴」(閩南語 ,指一種水果) 種子顆粒圓潤,以自然植物命名,故名「射榴」。 日後口傳將「射」改成「石」,就成了今天的地名。 清領時期稱石榴班街、莊,日治時期 (嘉義廳) 稱石榴班庄,日治時期 (台南州) 稱石榴班, 光復後分為榴中、榴南、榴北三里。 石榴班驛在縱貫線鐵路設立時便存在,最初是作 […]
鹿谷舊名『羌仔寮』,因往昔地未闢時,一帶為羌群棲息之地 ,曾因獵羌者搭茅寮居住在此, 後來發展成村莊,而得名。 大正九年(1920) 改羌子寮為鹿谷,蓋已羌仔與鹿相似,且境內為 濁水溪支流所切割,多溪谷地形,故得稱。 清雍正年間,始有漢人入山製焙蒔茶,因當時生番有掠人頭的陋習,須先經通譯居間議明。 乾隆五,六年間,漳州人程志成率壯丁十二人,由林圮埔沿濁水西左岸進入番仔寮,開墾荒地, 十餘年之披荊 […]
竹山鎮郊濁水溪南岸的富州社區,就是一處現成的桃源秘境。富州舊稱「溪洲仔」, 位於象鼻山與獅頭山對峙的濁水溪南岸,原為濁水溪沖積而形成的沙洲平原,最初有居民在沙洲上墾殖, 形成耕地良田後,進而遷入建屋定居,才漸漸形成聚落,自隆恩圳出水口以下的農耕平原,都是濁水溪 所賜予的耕地,因而在渾然天成的自然環境下,孕育出豐富的歷史人文。 清朝初期,漢人拓荒的腳步深入水沙連社及阿里山社接壤的濁水溪流域,設立許多 […]
漢人進入集集最早可追朔至清乾隆年間1771年,漳州人邱、黃、劉、許四姓合股招佃,在林尾形成聚落, 此後漢人在集集的開墾即全面展開。 形成的聚落依序有「林尾」、「湳底」、「吳厝」、「柴橋頭」、「八張」、 「屯田」、「洞角」、「大坵園」、「草嶺腳」、「公館」、「北勢坑」、「頭埤仔」、「坪底林」、 「雞籠山」等。 1781年,集集已成為入墾要道,市街就此形成,當時的集集街道名為「半路店」 […]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 第三批是和蒼公派下 之二十七世照元渡臺,開基於彰化縣芬園鄉縣庄。 第四批則是陽明派下之二十 七世墘、乾、秉正、禮、賢等人入墾頂茄荖。 乾隆年間, […]
在草屯開發的林姓祖先大多來自漳州府南靖和溪林雅,他們都是四世永觀公的派下, 大多是十四世及十五世,也有 極少數是十三世與十六世入墾草屯,他們共分為六個「房頭」, 其中三房為長房華瀛派下,七房華仁及華懋派下,六房華翠派下,此三房係在第十世分,均為第五世 茂興派下, 共祀關聖帝君,組織關老爺會。 另外三房頭為鵝房文學派下,塘房文渙派下,鬚房文深派下,此三房頭係在第八世分,均為第五世茂英公派下, 共祀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