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佔地20公頃,融合人文與自然的舞臺,開闊的空間非常適合民眾休憩。入館前庭以「渡海」、「鯤身」、「雲牆」、「融合」等四個臺灣意象象徵先民渡海來臺的景象。建築則擷取了漢人合院紅磚建築、原住民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等建築語彙,展現融合風貌。 空間的設計上也與自然相呼應,展現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共生的關係 ….. 館內館藏,也著重以庶民文化、土地生命為核心,企圖營造具有全新概念的博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佔地20公頃,融合人文與自然的舞臺,開闊的空間非常適合民眾休憩。入館前庭以「渡海」、「鯤身」、「雲牆」、「融合」等四個臺灣意象象徵先民渡海來臺的景象。建築則擷取了漢人合院紅磚建築、原住民干欄式建築與石板屋等建築語彙,展現融合風貌。 空間的設計上也與自然相呼應,展現建築與自然環境融合共生的關係 ….. 館內館藏,也著重以庶民文化、土地生命為核心,企圖營造具有全新概念的博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基地位於臺南市安南區和順寮農場,計行政典藏大樓、展示教育大樓各一座。展示內容將著重在台灣歷史,包括多民族長時間與台灣自然環境互動的歷史。另外也包括台灣對外關係、台灣各族群、以及現代化的台灣等多項展覽主題。 其中行政典藏大樓於2007年完工啟用,全館於2011年10月29日開館,並列為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系列活動之一。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的籌建,源自1992年前總統李登輝與省主席連戰訪 […]
位於苗栗縣卓蘭鎮的壢西坪休閒農業區於民國98年正式核准成立,壢西坪原是一處大安溪畔的河階台地,緊鄰關刀山,平台上地勢平坦而廣闊,以前並無人居住,大部分的人居住在台地邊緣較低的河階上,一來取水方便,二來也可以管理壢西坪上的農作。 民國60年代才開始有了果樹的種植,當時居民大多種植橘子樹,所以稱為「西坪柑橘專業區」, 後來因橘樹病蟲害的關係,加上橘子價不如前,村民紛紛改種植梨子樹,後期漸漸有人種植花卉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肩負傳統自然歷史博物館任務,對自然物與人類學遺物進行收藏與研究。近年來,致力於臺灣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維護。本館展示內容強調「人與自然」的觀念,藉以教育社會大眾自各個角度去了解人類與自然互相依存的關係,提昇國人科學知識水準。 本館主要展示區為六大區塊的綜合體,包括太空劇場、科學中心、生命科學廳、地球環境廳、人類文化廳、植物園等。 永久展示涵蓋天文、物理、地球科學、古生物學、動物學、 […]
海洋生物博物館繼「台灣水域館」、「珊瑚王國館」開幕之後,結合水族館及全數位影像化的方式,介紹涵蓋全球水域、古海洋的「世界水域館」,透過先端科技的整合展示古代海洋、海藻森林、深海水域、極地水域等四大主題。 使來訪的人們在虛擬和實體結合的情境營造中,達到寓教於樂的參觀體驗。 世界水域館以時空探查艇遨遊時空及各海域為故事主軸,藉由即時運算之虛擬科技,配合3D或2D的成像方式,重新呈現無法到達或難以到達之 […]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位於屏東縣車城鄉,西臨蔚藍的台灣海峽,東傍72公尺高的龜山,海生館園區全區規劃面積合計為96.81公頃,其中海洋生物博物館(海生館)規劃興建35.81公頃,而週邊綠地與服務設施區(如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則佔地60餘公頃。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簡稱海生館,位於台灣屏東縣車城鄉,地處墾丁國家公園西北角龜山山麓的臨海地區,是以海洋生物為主題的大型博物館。 此館於1991年籌 […]
「鵝鑾鼻公園」位於中央山脈盡處台地的最南端,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遙遙相望,「鵝鑾」是排灣族語「帆」的譯音,因附近之香蕉灣有石似帆船,遂以之取名,加以該地形如突鼻,故稱之為「鵝鑾鼻」。 進入墾丁首先可看見大尖山,是墾丁著名的地標….. 燈塔起建的原因要從清同治六年(1867)三月的「羅發號(Rover)事件」說起, 當時一艘美國籍商船羅發號在經過台東紅頭嶼海面時,遇強風而漂流至鵝鑾鼻西南方 […]
林田山,舊稱「摩里沙卡」。一個隱含濃濃秋意的地名。位於花蓮縣鳳林鄉的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開車從花蓮市區到林田山約1小時。位置在萬里溪以南馬太鞍溪以北的河谷地,日治時期在萬里溪發現溫泉,先行修建旅社經營管理,到民國28年開始探採紙漿原料,開啟了林業之始;為台灣第四大林場。 過去有「小上海」之稱的林田山林場,曾經是台灣第四大的林場,規模僅次於八仙山、阿里山及太平山等三大林場。 早在1918年,日本人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