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八斗子聚落之 一隅
八斗子位於基隆市東北方,1937 年之前也算是基隆八個離島之一。 平埔族時代凱達格蘭族所稱的八斗子僅指「八斗子島」島嶼, 清雍正年間杜氏五兄弟由福建來到台灣落腳於此地, 漸漸的八斗子就變成了主要漁村聚落的地名, 1937 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 而將分隔台灣島與八斗子島的海溝–長潭溝及廣大沙灘–砂仔園 填成陸地,形成今日所見的陸連島景象, 慢慢的八斗子此一地名遂 […]
八斗子位於基隆市東北方,1937 年之前也算是基隆八個離島之一。 平埔族時代凱達格蘭族所稱的八斗子僅指「八斗子島」島嶼, 清雍正年間杜氏五兄弟由福建來到台灣落腳於此地, 漸漸的八斗子就變成了主要漁村聚落的地名, 1937 年日本政府為了興建北部火力發電廠, 而將分隔台灣島與八斗子島的海溝–長潭溝及廣大沙灘–砂仔園 填成陸地,形成今日所見的陸連島景象, 慢慢的八斗子此一地名遂 […]
基隆在17世紀臺灣信史記載早期,即有漢族等外來移民 入墾,與世居於此的平埔族原住民共處,而西班牙人更曾以 基隆的和平島做為經略臺灣的基地; 但到了清治雍正年間以後,基隆才逐漸有大批漢族 移入進行開墾,而發展成為市鎮。 明天啟6年(1626),西班牙人在雞籠舉行佔領儀式,開始駐兵 在社寮島(今和平島)及港口,興建城堡、教堂等,旋為荷蘭人所逐。 鄭氏王朝1662年統治臺灣,而在西元1683年降清, 清 […]
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設台灣府, 下轄台灣、鳳山與諸羅三縣,關廟屬台灣縣。 清光緒十四年台灣縣改為安平縣, 關廟屬於當時的崇德東、外新豐、保東、永豐等四里。 乾隆十六年,大潭埤一帶風景秀麗,農業發達,而被列入 台灣八景之一的香洋春褥,即是以大潭埤為中心,用以 形容春耕之時稻香遍佈, 香即為稻香,洋則形容稻田遍佈之廣大, 為古地名香洋的由來。 明治42年(1909),關廟地區分為三大區八大字三十四個土 […]
戰後初期,縱貫線鐵路和台5線北基公路是往來台北與基隆的重要幹道。 1950年代在美援支持下,經濟開始復甦,隨著基隆港的吞吐量增加北基公路 的交通量也逐漸達到飽和;沿線輕工業區開始發展,使北基公路的負擔 更加沉重;鐵路與北基公路都位於基隆河南岸,更可能因空襲而造成鐵公路 齊斷,因此當局決定沿基隆河北岸規劃新路。 公路局遂於1959年開始進行路線選線規劃, 並在省政府與美援支持下,北基二路工程處於19 […]
「友蚋」地名源起於平埔族譯音而得名,地名原意不明, 據文史工作者田調觀察,應該是跟描述友蚋溪谷跟單面山地形有關。 漢人來此開發之後,將譯音雅化成文字,有「油蚋」、「有蚋」之說, 日治時期則改成「友蚋」至今。 後人因此據地名文字中的「蚋」而解釋, 如「蚋」字是「內有虫」, 隱喻該處蚊蚋叢生,乃屬蠻荒之地; 且據《通俗文》一書記載,指出小蚊曰蚋,吸人畜血液,幼蟲棲於水中。 日治時期文獻曾記錄土名「虫仔 […]
佳里,舊稱蕭壠,以前是西拉雅平埔族蕭壠社大本營。有街市的最早發展記錄在《續修台灣府志》,清康熙年間,是濱海民番貿易之處,到了清雍正年間(1723~1735)越來越繁榮,且因其地理位置東通麻豆、南接西港、北達佳里興、漚汪,地位日益重要。 因昔為平埔族大本營之故,佳里老街最早保留漢番交易的型態,後來隨著漢化加上蕭壠社遷移,這一整條街也就演變成為漢人交易的街市,清朝以前是傳統閩式街屋,日治之後,才改建成 […]
佳里,舊稱蕭壠,以前是西拉雅平埔族蕭壠社大本營。 有街市的最早發展記錄在《續修台灣府志》,清康熙年間,是濱海民番 貿易之處,到了清雍正年間(1723~1735)越來越繁榮,且因其地理 位置東通麻豆、南接西港、北達佳里興、漚汪,地位日益重要。 因昔為平埔族大本營之故,佳里老街最早保留漢番交易的型態, 後來隨著漢化加上蕭壠社遷移,這一整條街也就演變成為漢人交易的街市, 清朝以前是傳統閩式街屋,日治之後 […]
路竹區原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大傑巔社故地,舊名半路竹, 其名稱在推定為鄭氏時期1664年調製的《永曆十八年台灣軍備圖》即已出現,在台灣城上方記有「半路竹民社」。 學者施雅軒認為「半路竹」是閩南語音譯荷蘭語「Bessuyden」,意為南方,即指稱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赤崁農地「清水溪」(也就是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方的耕地, 1644年荷蘭人所繪《赤崁耕地圖》及《赤崁耕地登錄表》中,清水溪南(右)側登錄 […]
路竹區原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大傑巔社故地,舊名半路竹, 其名稱在推定為鄭氏時期1664年調製的《永曆十八年台灣軍備圖》即已出現,在台灣城上方記有「半路竹民社」。 學者施雅軒認為「半路竹」是閩南語音譯荷蘭語「Bessuyden」,意為南方,即指稱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赤崁農地「清水溪」(也就是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方的耕地, 1644年荷蘭人所繪《赤崁耕地圖》及《赤崁耕地登錄表》中,清水溪南(右)側登錄 […]
路竹區原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大傑巔社故地,舊名半路竹, 其名稱在推定為鄭氏時期1664年調製的《永曆十八年台灣軍備圖》 即已出現,在台灣城上方記有「半路竹民社」。 學者施雅軒認為「半路竹」是閩南語音譯荷蘭語「Bessuyden」, 意為南方,即指稱荷蘭東印度公司旗下赤崁農地「清水溪」 (也就是二層行溪,今二仁溪)南方的耕地, 1644年荷蘭人所繪《赤崁耕地圖》及《赤崁耕地登錄表》中, 清水溪南(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