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 寶斗厝古墓踏查(三)
大坪林是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墾民以 福建 安溪人為主。乾隆年間設庄,清治末期、 日治初期稱文(拳)山堡大坪林庄: 分為二十張、十四張、十二張、七張、寶斗厝等五個聚落。 今日人口激增,除 十四張及 二十張部份範圍外,全變成人口稠密的市區。 寶斗厝的名稱由來有3種說法:一為現今開明商工附近,昔有翹脊(燕脊)屋舍,窗型八角, 整體造型相當氣派,屬高姓人家所有,鄉民稱此屋為寶斗厝,後以寶斗厝為該地地名。 […]
大坪林是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墾民以 福建 安溪人為主。乾隆年間設庄,清治末期、 日治初期稱文(拳)山堡大坪林庄: 分為二十張、十四張、十二張、七張、寶斗厝等五個聚落。 今日人口激增,除 十四張及 二十張部份範圍外,全變成人口稠密的市區。 寶斗厝的名稱由來有3種說法:一為現今開明商工附近,昔有翹脊(燕脊)屋舍,窗型八角, 整體造型相當氣派,屬高姓人家所有,鄉民稱此屋為寶斗厝,後以寶斗厝為該地地名。 […]
大坪林是 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墾民以 福建 安溪人為主。乾隆年間設庄,清治末期、 日治初期稱文(拳)山堡大坪林庄: 分為二十張、十四張、十二張、七張、寶斗厝等五個聚落。 今日人口激增,除 十四張及 二十張部份範圍外,全變成人口稠密的市區。 寶斗厝的名稱由來有3種說法:一為現今開明商工附近,昔有翹脊(燕脊)屋舍,窗型八角, 整體造型相當氣派,屬高姓人家所有,鄉民稱此屋為寶斗厝,後以寶斗厝為該地地名。 […]
大坪林是新店最早開發的地區,墾民以 福建 安溪人為主。乾隆年間設庄,清治末期、 日治初期稱文(拳)山堡大坪林庄: 分為二十張、十四張、十二張、七張、寶斗厝等五個聚落。 今日人口激增,除 十四張及 二十張部份範圍外,全變成人口稠密的市區。 寶斗厝的名稱由來有3種說法:一為現今開明商工附近,昔有翹脊(燕脊)屋舍,窗型八角, 整體造型相當氣派,屬高姓人家所有,鄉民稱此屋為寶斗厝,後以寶斗厝為該地地名。 […]
《新店市志》記載:新店溪右岸的大坪林地區,早期因地勢平坦、森林密布,遂稱之為大坪林。 清乾隆年間(1764),大坪林五莊成立,下設七張、十二張、十四張、二十張、寶斗厝等五聚落。 據說大坪林渡是雍乾年間河港時期貨物進出主要河港,位置在十四張店仔街一帶, 過去通行淡水河的船隻,先在新莊的慈裕宮前碼頭卸貨,再分裝帆船上溯新店溪各聚落, 貨物都會從這兒集中上岸,形成市集,於是叫出了『店仔街』的地名。 新店 […]
早在清乾隆年間,位於福建安溪的高、張、林等三家族的祖先,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來臺, 滿懷憧憬地從淡水河駛入新店溪到景美溪沿岸,開墾建立新家園。 漸漸的人口眾多起來,有的溯溪而上往來於木柵、深坑、石碇、新店。先民見此地山勢起伏, 宛如「拳頭」,故曰「拳頭母山」,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將該地命名為拳山堡,隸屬淡水廳。 光緒二十年(1894)地方士紳嫌名稱不雅,請求改為「文山秀氣」的「文山堡」。 深坑自 […]
民國52年,白夫人馬佩璋女士過世,白崇禧將軍於回教公墓內闢建 「白榕蔭堂墓園」 , 民國55年白崇禧將軍過世之後亦安葬於此。 按 : 白崇禧(1893-1966),字健生。回教名奧馬爾,廣西臨桂縣人,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有「小諸葛」之稱。 屬國民黨「新桂系」,地位僅次於李宗仁。也是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父親。 1907年,白崇禧考入廣西陸軍小學。入學不及3個月,因患惡性瘧疾而申請退學。 191 […]
馬明潭位於台北市文山區明星里,其範圍為木柵路二段、秀明路頭北側至再興中學一帶, 清時期此地盡是湖沼泥地,積水甚深。關於馬明潭的傳說有二種 : 有人說舊名原稱「馬能潭」,「馬能」原住民語是「哭泣」之意,據說昔日有原住民在潭中 游泳不幸溺斃,友環潭哭泣。 第二種傳說是日人騎馬經過這片沼澤地時,馬陷爛泥無法動彈不停鳴叫,所以又稱「馬鳴潭」, 日人轉音為「馬明潭」,也有人稱為「馬龍潭」或「馬麟潭」。 不過 […]
景美第十二公墓位於文山區辛亥隧道南端辛亥路4 段108 巷、130 巷附近,捷運辛亥站旁。 民國97年興泰里發起萬人連署遷移公墓後,景美第十二公墓部分範圍約五百座墳墓終於開始 遷移,台北市殯葬管理處清查無主、有主墳及私、公有地名單,陸續完成土地徵收,並逐步 開發作為公園用地。 近日走訪發現已多數完成遷移 , 並已看出整個公園的輪廓 …… 在靠近辛亥隧道南側出口處的路旁 , […]
於內湖路二段179 巷底的陳悅記墓園中埋葬的是大龍峒陳氏的渡台始祖陳文瀾。 陳文瀾,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人。36 歲隻身渡臺,卜居淡水,懸壺濟世;長子遜言年20, 鄉試落榜,「投筆」來臺創業,定居大龍峒。 陳文瀾逝世時,陳遜言為求窀穸吉地,翻山涉水,遍覽群山,經過半載,擇此吉地重禮下葬。 之後因孫子維藻和維英相繼中科舉人,誥贈「奉直大夫」,晉封「通奉大夫」頭銜美名。 墓園坐東北朝西南方位,基地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