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 兩湖村 簡氏古墓
金山兩湖村的葵扇湖與倒照湖, 是客屬南靖德潤公派下第七房與第八房後裔,在此叢聚形成的兩處單姓村。 這些簡氏家族的開基先人,原本是在目前尚多簡氏集聚的新北市樹林區內,暫居一段時日之後,再遷來北濱東段 的金山區內,創立基業。 據葵扇湖簡氏後裔說明,簡氏先人由於很會開田,因此,在葵扇湖闢有許多稻田, 並開發有儲備灌溉水所需的水埤「埤仔」。. 台灣張簡氏有個由來: 話說 簡德潤生於元代元統元年,永定 […]
金山兩湖村的葵扇湖與倒照湖, 是客屬南靖德潤公派下第七房與第八房後裔,在此叢聚形成的兩處單姓村。 這些簡氏家族的開基先人,原本是在目前尚多簡氏集聚的新北市樹林區內,暫居一段時日之後,再遷來北濱東段 的金山區內,創立基業。 據葵扇湖簡氏後裔說明,簡氏先人由於很會開田,因此,在葵扇湖闢有許多稻田, 並開發有儲備灌溉水所需的水埤「埤仔」。. 台灣張簡氏有個由來: 話說 簡德潤生於元代元統元年,永定 […]
員山鄉位於宜蘭的西北方。開墾之初由於當地有座圓形的小山丘,故取其諧音而稱為員山。 員山鄉以農業為其主要產業,並積極結合觀光資源,發展多處成功的觀光果園、農園;尤其崩山湖果園不僅有 優質的各類水果可供摘採、品嚐外,並挾其高峻的地勢、秀麗的景色,建築舒適的民宿,可謂宜蘭富麗農村的代表。 由於員山鄉地形多平原、山坡地,故盛產稻米、蔬果,二湖鳳梨和崩山湖的楊桃頗富盛名; 而麻竹筍和金桔的產量更是傲冠全台。 […]
匏崙出現的時間點可以推到乾隆六十年 (1795 ),先民陳姓從詔安縣 (詔邑 )來到 本庄,後有黃姓先民從浦縣 (浦邑 ), 先後定居至本庄。隔年 嘉慶元(1796 )吳沙 拓墾集團來到宜蘭,至四圍 (今四城 )時,為了防止泰雅族攻擊於是在大 陂(今龍潭湖 )、 匏杓崙等地設隘寮,保衛拓墾的移民居住安全。 匏杓崙這個地名的由來是於山形酷似一葫蘆狀勺子,古人就以此字為 名。 匏崙村在道光年間為 […]
匏崙出現的時間點可以推到乾隆六十年 (1795 ),有先民陳姓從詔安縣 (詔邑 )來到 本庄,後有黃姓先民從浦縣 (浦邑 ), 先後定居至本庄。隔年 嘉慶元(1796 )吳沙 拓墾集團來到宜蘭,至四圍 (今四城 )時,為了防止泰雅族攻擊於是在大 陂(今龍潭湖 )、 匏杓崙等地設隘寮,保衛拓墾的移民居住安全。 匏杓崙這個地名的由來是於山形酷似一葫蘆狀勺子,古人就以此字為 名。 匏崙村在道 […]
匏崙出現的時間點可以推到乾隆六十年 (1795 ),有先民陳姓從詔安縣 (詔邑 )來到 本庄,後有黃姓先民從浦縣 (浦邑 ), 先後定居至本庄。隔年 嘉慶元(1796 )吳沙 拓墾集團來到宜蘭,至四圍 (今四城 )時,為了防止泰雅族攻擊於是在大 陂(今龍潭湖 )、 匏杓崙等地設隘寮,保衛拓墾的移民居住安全。 匏杓崙這個地名的由來是於山形酷似一葫蘆狀勺子,古人就以此字為 名。 匏崙村在道光年間 […]
1817年生的開蘭舉人黃纘緒字紹芳、號啟堂,祖先原本居住在台北的芝蘭堡(今天的士林地區), 到了祖父這一代才舉家遷入宜蘭並以農耕為生。移民後代的農家子弟黃纘緒,1840年考上秀才,並在同年秋試上 順利中舉,成為開蘭以來的第一位舉人。 中舉後的黃纘緒,先後任職於宜蘭仰山書院教授、福建省侯官縣儒學以及福建省鄉試同考官, 並曾參與編修噶瑪蘭廳志與福州府志,更在光緒7年(1881年)欽加同知銜,誥授朝 […]
李望洋(1829-1901),生於噶瑪蘭廳頭圍堡(今宜蘭頭城鎮)字子觀; 號靜齋, 光緒十年(1884)聞法軍佔領基隆,乞假歸蘭陽。遊宦十三年後有感於宦海浮沉,人心叵測,因此 報請開去河州知州實缺,在故鄉協助辦理善後勸捐、清賦與團練事宜,主講仰山書院。日本治台初期,李氏獲聘為 宜蘭支廳參事,授紳章,且為宜蘭參加「揚文會」的代表。 李望洋著《西行吟草》兩卷,明治三十四年(1901)出版,由其二子 […]
礁溪台語唸成『早坑』,意指乾旱缺水的溪床地,18世紀時礁溪鄉地區在漢人尚未進入開墾前,是噶瑪蘭人 (KAVALAN)的聚落,到了1773年福建漳州林元昱兄弟率進入淇武蘭港邊高地進行開墾,並與平埔族為鄰, 1796年吳沙率眾從頭城南下開墾,在1798年後陸續完成礁溪湯圍 (德陽村)、白石圍(白雲、玉石村)、三圍 (三民村)、 四圍(吳沙村) 的開發與開墾, 1812年宜蘭納畫入清朝版圖並設噶瑪蘭廳, […]
宜蘭一帶地方原皆屬於平埔族之所有地, 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 「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 而乾隆年間出版之《台灣府志》中亦云:「山朝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蕃所居,人跡罕到。」 雍正二年出版之《諸羅縣志》中有記載曰:「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云云,多生蕃,漢人不敢入各社,夏秋划蟒甲 載鹿脯通草水藤諸物, […]
噶瑪蘭族以前稱為「蛤仔難三十六社」,但事實上其聚落的數量是超過六、七十個社以上。 過去對噶瑪蘭族的稱呼都以蘭陽溪為界,以北的稱為「西勢番」、以南的稱為「東勢番」。 當時重要聚落包括抵美簡社、踏踏社、抵把葉社、打馬煙社、奇立丹社、馬麟社、奇蘭武蘭社、哆囉美遠社、 奇武暖社、抵美社、新仔罕社、麻里穆罕社、奇立板社、加禮宛社、掃笏社、珍仔滿力社、歪仔歪社、哆囉岸社、 流流社、奇澤簡社、奇武荖社、猴猴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