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臺北北警察署 (舊大同分局)
「雙連」地名的由來是因為「雙連陂」,淡水廳志裡有記載:「雙連陂 ,在大加蠟堡,距廳北 一百二十里,屬九板橋下。兩陂相連,灌溉田一百餘甲」。即今歸綏街、錦西街、涼州街範圍一帶, 即便潭陂早已填平,卻保留了雙連這的舊時地名….. 從重慶北路轉入歸綏街,可見到歸綏街139號街屋為日治時期的店屋類型, 採用了巴洛克建築元素,覆以黃綠色國防色磁磚。 光復後,1941年始為公娼館所在,為都市發 […]
「雙連」地名的由來是因為「雙連陂」,淡水廳志裡有記載:「雙連陂 ,在大加蠟堡,距廳北 一百二十里,屬九板橋下。兩陂相連,灌溉田一百餘甲」。即今歸綏街、錦西街、涼州街範圍一帶, 即便潭陂早已填平,卻保留了雙連這的舊時地名….. 從重慶北路轉入歸綏街,可見到歸綏街139號街屋為日治時期的店屋類型, 採用了巴洛克建築元素,覆以黃綠色國防色磁磚。 光復後,1941年始為公娼館所在,為都市發 […]
埔里酒廠始自日治時期大正六年(1917), 原為民間設立之製酒株式會社,由於日治時期酒類專賣制度之實施,為台灣總督府收購,隸總督府專賣局埔里出張所。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政府接收,迄民國三十五年一月間,政府改組,成立台灣省專賣局埔里辦事處。民國三十六年,產銷業務劃分,工廠獨立,命名為台灣省專賣局酒業公司埔里分廠,迄民國四十六年二月一日奉命更名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埔里酒廠至今。 本廠於光復初期,以製造 […]
1927年5月13日,修正「總督府各級學校官制」,台北師範學院劃分為二校,原臺北師範改稱台北第一師範學校,另設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第一師範學校維持在前師範學校原址(今公園路) ;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則移至今和平東路的前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現址。 原「大安公學校」則成為台北第二師範學校的附屬公學校。 該校自1905年創校以來,至今已經改了十一次校名,其中1927年成為台北師範學校的分支單位後,有六次校名是跟著 […]
台北師範學院是日治時期臺北第一所師範教育機構。最早是明治二十八年(1895)所設立的芝山岩學堂,明治二十九年(1896)改設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稍後(1899-1902) 則改制為臺北師範學校(第1代),大正七年(1918) 國語學校改名為臺北師範學校(第2代)。 明治二十八年(1895)4月17日,馬關條約成立,同年5月17日公佈台灣、澎湖歸屬日本領土,5月21日台灣總督府假條令發布,海軍大將 […]
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創立於大正十一年(1922),昭和二年(1926)改稱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進入大學前的預科教育,在1941年臺北帝國大學增設預科以前,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是唯一進入大學的管道。 時至今日,師大校本部校區內尚有四棟建於日治時期的老建築,包括行政大樓、普字樓、禮堂及文薈廳等,並於2003年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師範大學禮堂為原高等學校講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簡稱師大、臺師大或臺灣師大),前身為日治時期(1922)創立的「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光復後改制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時為台灣四大學府之一。臺師大以中等學校師資培育的院校著稱,在教育、人文、基礎科學、藝術、音樂及體育方面擁有深厚的基礎。 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創立於大正十一年(1922), 昭和二年(1926)改稱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為日治時期進入大學前的預科教 […]
明治三十五年(1899) 臺灣初等教育開始發展,最初在彰化文昌廟開辦「臺中師範學校」。1902年初等教育發展未如預期,臺中師範學校與臺北師範學校同時停辦,後年亦停辦臺南師範學校。大正十三年(1924),再次創校「臺灣總督府臺中師範學校」。 光復之後,改為「省立臺中師範學校」。 1960年,升格「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1987年,升格「省立臺中師範學院」。設置初等教育、語文教育、社會科教育、數理教 […]
明治二十九年(1896)日人於大沙灣一帶興建「基隆要塞指揮所」,明治四十二年(1909)更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日治時期為北台灣最高之軍事指揮中心。前身亦是基隆陸軍兵器支廠及築城部基隆支部,成立之後仍執行兵器與築城,成為基隆要塞的最高單位。 現存的要塞司令部廳舍建於昭和三年(1928)九月,次年三月完工,由工事部技師淺井新一(總督府營建課工事部)設計,現位於光復營區之內….. 光復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