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旗山 武德殿
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六年(1903,在蕃薯寮廳長石橋亨提出街路改正的訓示後,當地的街道開始 改變成棋盤式布局,而「亭仔腳」建築型式也逐漸在街道上出現。而在這之後,鄰近溪邊的清代舊街 逐漸沒落,核心移到「本通」(今中山路)。然而位於中山路上的這些巴洛克式街屋,則是在大正十四年 至昭和五年(1925-1930)之間由街長陳順和等人所倡建…… 該區原本這一帶為軍事用地,經協調後北段 […]
日治時期的明治三十六年(1903,在蕃薯寮廳長石橋亨提出街路改正的訓示後,當地的街道開始 改變成棋盤式布局,而「亭仔腳」建築型式也逐漸在街道上出現。而在這之後,鄰近溪邊的清代舊街 逐漸沒落,核心移到「本通」(今中山路)。然而位於中山路上的這些巴洛克式街屋,則是在大正十四年 至昭和五年(1925-1930)之間由街長陳順和等人所倡建…… 該區原本這一帶為軍事用地,經協調後北段 […]
自古以來,有設官必有立署。台北城的官署始於清末,當時設立的台北府,府署位於三板橋莊 莿仔埒,即今館前路西的街廓。日治初期,沿用前制於台灣北部成立台北縣,其廳舍即為原台北府署。 至台北縣改置台北廳時,廳舍不變,後期,則另擇在原廳舍正東,「三線道路」外側,建造新廳舍, 由於原有廳舍猶在使用,因而稱之為「台北廳新廳舍」。 由於台北州廳舍是台北州的辦公處所,設置之處所考量因素很多, 在緊臨東「三線 […]
位於南昌路的國定古蹟專賣局東邊,曾經有一座創建於明治三十二(1899),佔地1萬7千坪、 以提煉樟腦與加工製造鴉片為主的大型工場,名為「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北南門工場」。 明治三十二年(1899)6月『台灣樟腦並樟腦油專賣規則』公告,同時『台灣樟腦局官制』發布, 同年7月價購1萬1千餘坪的土地,開始建造樟腦製造工場。翌年(1900)1月竣工,2月開始作業。 初期稱為「台北樟腦局南門外試製所」,同年7 […]
台北當代藝術館位於長安西路,歷經古蹟活化再利用而成立的台北當代藝術館,在2001年五月正式 璀璨開館,這也是台灣第一座以推廣當代藝術為宗旨的美術館。 這座以紅磚、灰瓦為建築材料的建築物曾是日治時期的建成小學校, 建成小學校創建於大正九年(1920),原係日本人子弟專用小學….. 該校舍採對稱的「學院派」形式,紅磚外觀優美,正面整排連續採光窗。 中央高塔及兩角隅的翼塔為主要特色, […]
位於台北市南海路五十四號的「二二八國家紀念館」,原是1930年興建的「台灣教育會館」, 也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座美術館。 1945年八月,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台灣教育會館改為「台灣省參議會」場所, 1949年由「台灣省教育會」接收,1959年「美國在台新聞處」遷入,此後的二十年間, 成為台灣獲得歐美消息的主要管道。 1979年中美斷交後,美國在台新聞處改稱為「美國文化中心」,行政院並於19 […]
建國中學紅樓完工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因該建物整體外觀呈現磚紅顏色,故名為紅樓。 由紅磚與原木木材打造的建中紅樓,雖經1950年與1966年兩度大幅整修,但外貌並不失原有 建築風格,且仍有著拱門,鐘樓等歷史遺跡。 1970年代,台北市教育局本有拆除紅樓之議,經當時校長力阻,才讓此拆樓計畫打消。 (相對地,師大附中的南樓就被拆除…..) 1998年,市政府因其此校舍建築的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