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人文巷弄之四 泰安街
臨近齊東街一帶的日式住宅區舊稱幸町職務官舍群,目前大部分為臺灣銀行帳列資產, 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 南端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其出現年代在1935年間,附近區域住有包括第二高女學校、 醫學校、工業學校、帝大教授、交通局庶務課技師、國土局土木課技師、總督府食糧局局長、 殖產局總務課、總務局審議室事務官、總務局地方課、國土局電力課、財務局會計 […]
臨近齊東街一帶的日式住宅區舊稱幸町職務官舍群,目前大部分為臺灣銀行帳列資產, 約建於1920年代至1940年代。此區為總督府所屬單位不同階級職務官舍的分佈區。 南端為總督府重要職務官舍,其出現年代在1935年間,附近區域住有包括第二高女學校、 醫學校、工業學校、帝大教授、交通局庶務課技師、國土局土木課技師、總督府食糧局局長、 殖產局總務課、總務局審議室事務官、總務局地方課、國土局電力課、財務局會計 […]
溫州街位於前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與前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近。 由於其地緣關係,使得過去的溫州街成為許多學者教授的住所,他們大都住在日式房舍裡,讓溫州街 更增添幾許古典幽雅的氣息。 殷海光故居位於溫州街十八巷十六弄內,建於1945年,原為台大教授的宿舍群, 庭院之內植物濃綠青翠,充滿濃厚的文藝學術氣息。 殷海光先生1949年從中國大陸遷居來台,一方面在台北帝國大學(現 […]
青田街,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大學宅地」,和溫州街、永康街、和平東路一段都屬於這一範圍, 是台北帝國大學(今台大)、台灣總督府高等學校(今師大) 設立後,逐漸形成的教授宿舍群。 至今青田街一帶依然存在30多棟日式宿舍,也是全台日式住宅保留最完整的區塊。 雖然公寓大樓不免穿插座落,但漫步青田街,仍可感受和台北其他地方不同, 尤其巷弄裡大樹特別多,許多還是從日治時期就種下的榕樹、菩提樹、印度橡膠樹、台灣肖 […]
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二百多年前,這裡是艋舺經朱厝崙、錫口,然後渡船到基隆的「米道」, 此路也供應者城內所需的煤與生活用品,熱鬧非凡。 齊東街因為呈弧線形狀,街頭看不到街尾,也曾因為多位名人群居附近而有「官巷」之稱, 如孫運璿院長、李國鼎等人,此外,鄭豐喜先生、雕塑家楊英風、歌手楊烈也曾在此居住。 街道特有的日式建築,曾是偶像劇的取景地,至今仍留有濃濃日式建築風味, 庭院的樹木剪裁得極為雅致,與被台 […]
紀州庵,臺北市市定古蹟。原為料理店,為日治時代八家料理屋碩果僅存的一家,由於見證當年螢橋 一代的風貌,具歷史價值。 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紀州庵屬川端町,由平松家族所經營,緊鄰河畔,景色宜人,為高級料亭。 1950年代,戰後的紀州庵由國民政府接收作為公務人員眷舍,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並以此場景寫出《家變》。 所處的這一條蜿蜒的同安街,在50、60年代,聚攏不少文學人、文學社團、期刊,藍星詩社、 […]
小粗坑水力發電廠成立於明治四十二年(1909) 8月間,坐落在新店市新烏路、永興路交會口, 從永興路進入約二百公尺抵感恩橋,就是王永慶所所屬的台朔公司捐建。橋的左側有一棟古典優雅 的巴洛克式建築,此即為小粗坑發電廠。 小粗坑發電廠,目前係由台灣電力公司桂山發電廠管理,是臺灣第二座水力發電廠, 也是目前是臺灣現存最古老的發電廠,與龜山發電廠、桂山發電廠及烏來發電廠皆是日治時期日本殖民政府 開發新店溪 […]
今義二路,在清代、日治初期是哨船頭的一部分, 「哨船頭」其實是一座小山丘,因臨港方便瞭望港口, 清朝曾在此設置監視船隻的塘汛(哨所), 所以被稱為「哨船頭」。 直到昭和六年(1931),日本人才正式將「哨船頭」改名為「義重町」。 基隆的義重町在日治時期是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街道, 以臨近港口的優勢,供應全台的紳士淑女 們最時尚高級的舶來品, 無論是西服、和服、禮帽、眼鏡、鐘錶、西點麵包、日本料理 […]
臺南市私立長榮女子高級中學(Private Chang Jung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簡稱長榮女中, 校史悠久,正式創校於光緒十二年 (1887) 迄今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為南部第一所女子學校。 長榮女中是臺灣第一所西式女子學校,為女性早期受教育的重要啟蒙之所在, 光緒十二年 (1887)在新樓(今臺南神學院慕林館址)正式開設 …… […]
烏日的地名來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說乃出自平埔族之譯音。 另謂此處地勢低窪,筏子溪在此處畫出一個大圓弧注入旱溪,形成一「凹入」處,「烏日」即其諧音。 個人覺得湖日村的湖日兩字台語發音相近 , 應該有所關連 ; 地名的由來應該跟此有關…… 台語中常稱呼較低窪的地區為湖 , 這種說法又跟前述第二中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 清康熙末年,初有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人入墾,後有平和縣人楊舜 […]
光緒十三年(1887),首任巡撫劉銘傳,因為要開發大科崁溪(大溪)流域豐富的樟樹原生林, 以提煉樟腦,在現在的大溪設置「全台撫墾總局」,墾伐森林,因而與角板山一帶的泰雅族原住民 爆發衝突。史稱之為「大科崁之役」。 鑑於蕃人的反覆無常,光緒13年,劉銘傳遠從澎湖移調總兵吳宏洛,率領了一萬一千五百名清兵, 大舉進行大討伐,於是兵分二路,一從水流東(三民村)往盍文坪前進,並在枕頭山設置砲台, 另一由甘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