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 建成町 巷弄風情
建成町為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 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而得名 。其範圍約為今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等。 位於台北市市中心,是當時台北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即一般所謂的後車站….. 介於大稻埕與城內之間,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奇武卒社散居的地方, 自從劉銘傳鐵路的南北路線在此交會,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開通,台灣人與日本 […]
建成町為日治時期台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 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而得名 。其範圍約為今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等。 位於台北市市中心,是當時台北市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行政區。 即一般所謂的後車站….. 介於大稻埕與城內之間,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奇武卒社散居的地方, 自從劉銘傳鐵路的南北路線在此交會,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開通,台灣人與日本 […]
台北市舊衛生局的建築位於長安西路與捷運淡水線的交點,其整座建築外觀頗具歐風的特色, 該建築在日治時期原為職業介紹所, 當時職業介紹所的出現,肇因於1920年代初期的社會因素, 因為日治初期台北市人口急速增加,市政當局擬定可以容納60萬人口的都市計畫, 不過當時適逢歐戰結束,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台灣也受到了波及,民間投資意願降低, 殖民政府的建設腳步也緩和下來,總督府為了重振經濟,加強了社會改良事業。 […]
館前路一帶在日治早期稱作府後街; 大正十一年(1922) 台北市町名改正時命名為表町,館前路在當時也就稱為「表町通」。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廈是台北市市定古蹟,位於台北市中心的 館前路與襄陽路的交口路口上。 (國立台灣博物館整修期間) 該地段擁有許多日治時期遺留下來的金融機構舊址,而該建築為最古樸的一棟。 日治時期,該集團已成為當時北台灣的最大株式會社(即股份公司)。 三井物產不但與日本三菱商事及藤 […]
重慶南路清代時稱為「府前街」,日治時期稱「本町通」(本町通り)。 沿路座落許多中央行政機構,其中一段與凱達格蘭大道所交之丁字路口便是總統府, 其他如法務部、最高行政法院、司法院。在一段有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以及許多書店聚集,故重慶南路一段有「重慶南路書市」之稱 ; 二段則有總統官邸、郵政博物館及台北市政府警察局中正第二分局, 三段有中正橋,橋下有自強市場,市場對面為舊貨街。 此 […]
捷運台大醫院車站位於公園路下方,襄陽路口與常德街口間;車站代碼為R12。 站名取自所在地東邊的「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東側的出口即是台大醫院舊館 …… 台大醫院舊館在台北市常德街1號,創建於1895年,院址初設於台北市大稻埕, 1898年遷至現址,現稱西院址或舊大樓,仍然擔負著醫院門診的服務運作。 起初隸屬於總督府大日本台灣病院,後改隸台北州廳改為台北病院,為木造建築,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簡稱師大附中、臺師大附中、臺灣師大附中、附中,公立完全中學, 附屬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鄰近捷運大安站、美國在台協會、大安森林公園,是北市校地面積最大的高中。 全台諸多的公立高中裡,以自由校風及多元發展為其特色,為臺灣最著名的高中之一。 師大附中的前身,最早可以回溯到日治時期的昭和十二年(1937), 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在清代稱為「十二甲」的大安區西北角假農業試驗場部分用地 […]
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舊稱台北第三高女、北二女。 曾為北市六省中之一、台北市公立三大女子高中之一(另外兩所為北一女中、景美女中)。 該校歷史悠久,是臺灣第一所公立女子學校,為臺灣女子菁英中學之一。 明治三十年(1897),設立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 明治三十五年(1902),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1909年學校遷校至「艋舺公學 […]
現朱崙街一帶舊名朱厝崙,光復後的民國35年實施地方自治時劃分成立鄰里,命名「朱崙里」。 朱厝崙社區服務範籌包括三個里(力行里、朱崙里、埤頭里),為人文匯聚、住商混合的老社區, 社區活動場地有中正國小、奧會體總大門口中庭、朱崙區民活動中心、朱崙老人公寓、朱崙公園、 福聚宮以及豐富醫療及社會福利資源如臺安醫院、中崙診所、中山區健康服務中心、中山區社福中心等。 朱厝崙其最早的名稱為周厝崙,開墾者為福建泉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自1912 年建校,歷經日治時期之臺灣總督府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 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光復後,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 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國立臺北技術學院,直至民國86年(1997) 升格為現今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立於大正元年(1912) ,為臺灣技職教育之濫觴,校史輝煌悠久。 定位為「實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