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建築
霧峰 萊園 櫟社二十年題名碑
櫟社是一個遺民團體,雖受日人統治,仍然志節凜然,淬礪品德,從事漢學研究、提倡詩學, 宣揚我國固有文化,也顯現該社當時為反抗惡劣環境的書生本色。 台中的櫟社發源地霧峰林家,現在萊園中還有一座「櫟社二十年題名牌」為其相關遺跡, 該社是光緒二十八年(1902)由霧峰林家的林俊堂(癡仙)首倡,初由林癡仙及其侄林南強與賴悔之結詩社,取名為「櫟」, 嗣後有蔡啟運、陳滄玉、呂厚菴、陳槐庭、陳基六等人響應,每年於 […]
台中文創園區 (原 台中酒工場)
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其前身為公賣局第五酒廠的台中舊酒廠,因都市發展及環保考量遷往台中工業區。 園區座落於台中市後火車站附近,佔地5.6公頃,目前國內現存五大酒廠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個。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前為行政院文建會)所推動之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原為台灣菸酒公賣局第五酒廠, 又稱台中舊酒廠。 其前身創立於日治時代的1916年,初為民營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 因日本政府在1922年實施酒類專賣 […]
新竹 松嶺 御露營紀念詩碑
新竹市成德高中原址為新竹神社境內之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牛埔山御露營記念碑所在地。 1966年設立「新竹縣立第一中學新竹市分部」,共八班,暫借東門國小,新竹孔廟及新竹體育場等地上課。 1967年於現址客雅山嶺闢地興建校舍,並敦聘分部主任鄭際唐先生負責獨立創部事宜。 1968年奉准獨立為「新竹縣立第四初級中學」簡稱「新竹四中」,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方案, 改為「新竹縣立成德國民中學」, 1 […]
新竹街道歷史建築 再一章
明治三十四年(1901),由於北門金德美商號大火沿燒,使得北門城付之一炬。 明治三十五年(1902),因為興建火車站站前大路,將東門與南門間部分城牆拆除,爾後隔年陸續拆城設路,也拆毀西門、 南門及其間的城牆,並將城牆舊材轉用為公共建築設施與兵營的建材。 自1905年開始,新竹市街就著手整體「市區改正」 的近代化計畫,包含衛生改善、街道計畫和公共建設。 將市街範圍由清末舊城向城外擴張,部分街道仍沿襲 […]
新竹 少年刑務所 職務官舍群
全新竹縣市數量最多、規模最完整、蘊涵大量生活故事的日式建築群,就在新竹監獄。 監獄業已計畫搬遷,而現已閒置多年的周邊官舍群以及未來將空置的監獄主體建築,因其優異區位, 早已引來都市更新的剷平危機……. 明治28年(1895),日人逐步制定了《臺灣監獄令》及《監獄假規則》施行細則,開始了臺灣日治時期的獄政史。 明治29年(1896)四月,日人開始在臺灣各地規劃設置監獄 […]
新竹 辛志平校長故居
辛志平校長故居為日治時期新竹中學校附屬之校長宿舍,為日治時期首任校長大木俊九郎所建, 自新竹中學校創校以來,本建物即為歷任校長居住宿舍。 目前並無文獻資料明確記載其創建年代,然而由新竹中學校之建校沿革推測辛公館的創建年代應於大正十一年(1922)。 雖然新竹中學校後來遷至十八尖山下,原校地提供新竹女中使用,但校長宿舍並未隨之遷移,仍位於舊址, 因此目前位於新竹女中之側。 按: 辛志平,廣東省羅 […]
日治時期的台北街頭(下)
光緒21年(1895),也就是明治28年, 這一年,清廷因甲午戰爭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 割讓臺灣。 同年5月29日,日軍從三貂堡澳底灣鹽寮登陸;6月7日,日軍進入台北城,17日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展開對臺灣的統治。 初期,日本人對臺灣的行政區域劃分,沿襲清朝末年「三府一直隸州」 的基礎,改府為縣,劃分為「三縣一廳」, 分別為: 台北縣、臺灣縣、台南縣及澎湖島廳。 明治34年11月,在後藤 […]
日治時期的台北街頭(上)
日治時期有三類建築,各代表政府、教會與民間的建築風格。 代表日本殖民政府權威主義性格的建築,大部分是模仿自當時歐洲流行的建築物, 可從日治時期城內的官方建築得知其大略。 今日的國立台灣博物館、中山堂與行政院, 各代表日治時期官方古典式、過渡式與現代式三個時期的建築物風格。 昔日台北三市街的規模是日治時期台北都市發展的主要基礎, 而都市體制的奠立與再發展,則有賴於日治時期的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