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民雄放送所之 招待所
1937年,日本政府決定興建一座大功率廣播電台對抗中央廣播電台的強大功率,選擇於民雄地區建設, 由當時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鈴置良一擔任設計師。 1938年動工。1940年完工,稱為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 日治時期歷史建築內容包括了今文物館(舊機房)、1422發射機房(早期發電機房)、蓄水池、舊濾水池、幫浦池、 舊拉線墩部份,皆為歷史建築,其當時的水道系統已有適度的完整規劃。 機房部分的 […]
1937年,日本政府決定興建一座大功率廣播電台對抗中央廣播電台的強大功率,選擇於民雄地區建設, 由當時臺灣總督府營繕課課長鈴置良一擔任設計師。 1938年動工。1940年完工,稱為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 日治時期歷史建築內容包括了今文物館(舊機房)、1422發射機房(早期發電機房)、蓄水池、舊濾水池、幫浦池、 舊拉線墩部份,皆為歷史建築,其當時的水道系統已有適度的完整規劃。 機房部分的 […]
國家廣播文物館舊稱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中央廣播電台民雄機室、中央廣播電台第一發射基地 。 1937年,日本政府決定興建一座大功率廣播電台對抗中央廣播電台的強大功率,選擇於民雄地區建設,由當時臺灣總督府 營繕課課長鈴置良一擔任設計師。 1938年動工。1940年完工,稱為台灣放送協會台北放送局民雄放送所。 當時使用的廣播塔為兩座206公尺高的T型天線鐵塔,裝備日本電氣(NEC)製造的M […]
埤頭鄉鄉名之由來,因地理位置上位在濁水溪沖積扇上,所以鄉內的農田灌溉上不易, 因此在今埤頭村、和豐村、興農村、田尾鄉交界處開闢一個大埤,以供農田灌溉, 而本鄉位在這大埤之頭,故稱之為埤頭….. 埤頭庄,為1920年~1945年間存在之行政區,轄屬臺中州北斗郡。即今彰化縣埤頭鄉。 日治時期的北斗郡埤頭庄轄域內分為埤頭、番子埔、新庄子、斗六甲、路口厝、小埔心、 連交厝、崙子、三塊厝、大湖厝 […]
埔鹽座落於彰化平原中心,未開發前是一片荒野草地「巴布薩」平埔族狩獵區, 雍正初年,施世榜用施長齡戶名向清廷申請開發墾地或築塭,同時也申請「埔鹽莊草地」招田開墾, 埔鹽村就是在此墾區範圍內,施世榜向清廷申請「埔鹽莊草地」。 開發時,是一片荒野,長滿了耐鹽分很強的「蒲鹽菁」,冬季乾旱時地表上覆蓋一層白茫茫的鹽分, 因位在「埔鹽莊草地」的中心,所以稱之為「埔鹽」。 (網路搜尋照片) […]
「街長」是日治時期的稱謂,相當於是現在的鎮長。 大正9年(1920)台灣地方行政改制,鹿港成為台中州彰化郡鹿港街。當時的第一任街長由陳懷澄擔任; 第二任街長是日人吉田秀治郎。鹿港街長宿舍是昭和10年(1935)由鹿港第二任街長吉田秀次郎負責督導與興建。 鹿港街長宿舍為日式木造構造建築,基座抬高,基腳多為磚柱或木柱,有助於通風、防止潮濕,與蛀蟲侵害的作用。 街長宿舍外觀樸質,一走進此處,您必定會讓這 […]
台中農田水利會名稱從日治時期迄今,歷經多次變更調整,今日的名稱源起於民國64年,臺灣省政府按照灌溉水系, 將當時的豐榮、大甲、后里、苑水裡等四個農田水利會,合併為臺灣省臺中農田水利會,會址則設在原豐榮水利會的 舊辦公廳舍。 五福圳舊稱大甲溪圳或牛罵頭圳,興設於雍正11年(1726),係由牛罵頭土官提倡,以及莊民合作。 首先開鑿五福圳,接著有金裕圳、國姓廟圳等建造完成。 由大甲溪楊厝寮取水,灌溉清水 […]
台北當代藝術館為古蹟建築,紅磚表面,木造屋架,垂直長條型的窗,黑瓦洋風斜屋頂,在日治時期是臺北市 建成小學校校舍,臺灣光復後為臺北市政府辦公處,1994年台北市政府遷往信義計畫區,市府大樓正面建築作為 美術館使用,東、西側兩翼部份為建成國中校舍。 美術館名稱本為「台北第二美術館」,後由「北美館」獨立出來, 在2000年正式更名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展示各種當代藝術作品。 為更讓民眾理解作品 […]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大量日籍移民進入台北市。考慮其城內建築分布與艋舺、大稻埕已成形的街市地緣, 台灣總督府規劃台北城西門附近空地為日人居住處所。而為因應包含末廣町、新起町、大和町、乃木町、築地町、 壽町、濱町、泉町(今台北市中華路一、二段兩側及西門町徒步區)等地的日人生活機能需要,西門旁的「新起街」 於1896年出現以簡單木造房舍為主的市場建築, 此市場主要目的就是供應當地新移民 […]
「淡水日本警官宿舍」興建於日治時代初期,原是當時淡水郡役所警察課長的宿舍。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接收中正路12巷內的日式建築,提供作為新北市政府警察局淡水分局分局長的宿舍。 日本治臺時期,對民間實施警察監控,派出所無所不在,淡水日本警官宿舍的保存,乃重要見證之一。 宿舍外觀仍保存尚完整的日式建築風貌,屋內空間格局大體依舊, 此傳統日式建築在淡水已不多見,殊為難得,具有建築構造上的保存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