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長 原 瓦磘庄集會所
位於元長鄉瓦磘村中央路有一建築物,初見時不免教人多看它一眼, 一般的社區活動中心很少看到這種造型,尤其是山牆上還有日式風格的裝飾物, 其次則是窗櫺更不是一般常見十字或井字型的設計, 很難不讓人駐足看個究竟。 這棟建築物事實上是元長瓦磘庄集會所, 其在日治時代創建至今,是一典型的日式建築, 而戰後也持續的做為村民的集會場所和投開票所。 元長瓦窯庄集會所也作為台灣庄級集會所 之僅有證據,十分珍貴。 […]
位於元長鄉瓦磘村中央路有一建築物,初見時不免教人多看它一眼, 一般的社區活動中心很少看到這種造型,尤其是山牆上還有日式風格的裝飾物, 其次則是窗櫺更不是一般常見十字或井字型的設計, 很難不讓人駐足看個究竟。 這棟建築物事實上是元長瓦磘庄集會所, 其在日治時代創建至今,是一典型的日式建築, 而戰後也持續的做為村民的集會場所和投開票所。 元長瓦窯庄集會所也作為台灣庄級集會所 之僅有證據,十分珍貴。 […]
海港大樓興建於日治時期,原名「基隆港合同廳舍」,興建目的 是要將當時散置於基隆港各處的11個港務機構集中起來以便利港務運作。 該建築於2003年1月20日由基隆市政府公告為歷史建築, 曾與一旁的陽明海運舊廈獲選為基隆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基隆港合同廳舍動工於昭和五年(1930)10月11日, 於昭和九年(1934)7月15日完工,所在地當時是明治町1丁目9、10番地, 其工程經費則來自1930年基 […]
在臺北興起矗立偉人銅像風潮的,應該是日治時期的臺灣總督府。 總督府興建這類型銅像,一方面想藉由這些偉人銅像來宣揚政績及 擁護天皇、實踐大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也供市民禮敬瞻仰。 在政治考量下,加上殖民統治必須的強大權威宣示, 當時臺北市在短短時間,各公共場所與校園就矗立了 為數不少的銅像。 日治時期台灣及台北市最早的偉人雕像, 是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於1899年提議, 為首任民政局長水 […]
1906年兒玉源太郎總督和後藤新平民政長官離任, 官方籌畫大興土木紀念兩人治臺功績,當時《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彼所謂紀功碑,凱旋門猶此例也。是等之建設物,凡以示戰勝之偉勳, 于千秋之下,使後世之人有所觀感而興起焉。」 另有報導云:「兒玉前督後藤民政長官,治臺之功震聞中外,固不煩贅也。 其統治也,自法律制度以至財政、拓殖、道路、交通、衛生、教育等, 治具畢張。匪氛絕跡,瘴癘之氣收。而島民共安堵樂 […]
1908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附屬博物館成立, 最初隸屬總督府殖產局, 乃因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全球帝國主義國家 設置博物館是以展示殖民地資源為主要目的。 博物館做為慶祝本島交通動脈縱貫鐵路南北全線通車儀式活動之一, 展出臺灣各項產業縮影,讓來賓對臺灣的概況一目瞭然, 由森丑之助負責展覽會和博物館籌劃。 博物館開館時,使用近藤十郎設計的臺灣總督府彩票局, 位於今博愛路博愛大樓北側。 […]
帝國生命保險臺北支店,興建於日治臺灣時期的1937年, 為1930年代的辦公建築代表。現為臺灣銀行文物館, 並為直轄市定古蹟。 帝國生命(朝日生命保險前身)創立於1888年,本社位於東京市。 其於1905年在台北設立出張所,並在1912年2月升格為「臺北支店」, 後來在高雄市設有支部,以及位於台中、彰化、嘉義、台南、花蓮、新竹、 豐原、高雄和屏東的出張所。 帝國生命臺北支店舊廈初建於1910年,為 […]
撫臺街洋樓,暱稱石頭厝,位於城內商圈的市定古蹟, 1910年落成後,最初作為日本營造商的事務所, 後陸續作為酒商店鋪、報社等。 撫臺街洋樓占地約逾四十七坪,仿歐洲文藝復興式樣建築, 採用木石混合構造。一樓為唭英里岸石條疊砌,構成古典式四柱三間 石造拱廊騎樓,拱圈與拱圈交接處設置觀音山石之柱帽石構件, 作為承接石柱構造。 1895年,福岡人高石忠慥至臺灣擔任大倉組分部主任, 六年後自立門戶高石組,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