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 街路隨拍 (13)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 […]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9世紀西方列強東來後,美國海軍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1864年馬雅各醫師初次來臺,並在之後開始在看西街開設 「看西街醫館」,一面行醫,一面進行傳道。 但在保守的民風下,本地人對於外來者與外來宗教的排斥, 使得馬雅各醫師一度離開臺南,三年後才重返府城, 在二老口街(今啟聰學校附近)陸續開設醫館、設立堂會。 進入日治時期,位於太平境的教會正式建堂完成, 同時也在看西街成立分會(永樂教會), 在牧師與信徒的努力下,1955年分會籌組的禮拜堂竣工, 選址在 […]
四聯境普濟殿,舊名普濟寺、普濟廟,位於臺南市中西區, 是臺灣府城最早的王爺廟,主祀威靈王池府千歲。 建廟傳說創建於臺灣明鄭時期永曆年間, 當時稱「普濟寺」,原主祀觀世音菩薩, 原為佛教寺廟兼會館使用。 傳聞曾有同安人借宿時將池府千歲神像因故留祀寺內, 之後香火日盛,池府千歲成為寺廟主神, 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 後改為「普濟殿」。 風水傳說此殿附近街道四通八達,呈現八卦網狀, 此殿位置因而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清治時期乾隆年間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拳山, 墾戶首領乃於此築公館,為處理漢人與原住民間交易, 以及繳交佃租的館舍,「公館」地名即由此而來。 最初的位置與今日大不相同, 位於今文山區境內(公館圓環以南),景美溪匯入新店溪處 東岸至蟾蜍山山麓的區域, 該處現在仍有一條道路名曰「公館街」。 日治時期私鐵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萬華至新店的鐵道時, 即在臺北市南緣水道町內,鄰近文山郡公館處設有公館車站, 造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
漁會正濱大樓舊稱「水產館」,設有水產講習所, 為昔日八尺門地區發展水產事業的核心, 是基隆少數保存完整的日本時代漁業產業建築。 昭和9年(1934)由臺北州水產會向台灣銀行借款四十萬圓興建, 昭和10年(1935)落成啟用,再由漁獲銷售額中抽取百分之二點六 以償還借款。 建築為台北州土木課技師所設計,水產館內由許多單位共同使用, 包含台灣水產會社漁市事務所、請願巡查結所、州水產試驗場等, 併設有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