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里 佳里興地區傳統民居 (03)
臺南市佳里區古名「蕭壠」,是平埔西拉雅族所居住地之一, 震興宮所在地―佳里興,原是一個濱海村落,佳里興再依其原名, 分為佳化、禮化、興化等三里。 震興宮位於佳里興聚落中心,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明鄭時期,鎮兵林可棟(生卒年不詳)率領軍民於此屯墾, 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在蕭壠與平埔族混居,開化日漸。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收復了臺灣, 並在臺灣設置一府二縣,即承天府與天興縣、萬年縣。 今 […]
臺南市佳里區古名「蕭壠」,是平埔西拉雅族所居住地之一, 震興宮所在地―佳里興,原是一個濱海村落,佳里興再依其原名, 分為佳化、禮化、興化等三里。 震興宮位於佳里興聚落中心,成為當地的信仰中心。 明鄭時期,鎮兵林可棟(生卒年不詳)率領軍民於此屯墾, 屬於東都承天府天興縣,在蕭壠與平埔族混居,開化日漸。 明永曆十五年(1661),鄭成功收復了臺灣, 並在臺灣設置一府二縣,即承天府與天興縣、萬年縣。 今 […]
佳里區舊稱「蕭壠」或「蕭壟」及「佳里興」。 蕭壠為平埔原住民西拉雅族社名「Saulang」之音譯, 意為「契約之地」。 昔日蕭壠社與新港社(今新市)、目加溜灣社(今善化)、 麻荳社(今麻豆)共稱平埔族四大社。 「蕭壠(Soulang)」一語有「河川曲流處」的意思, 剛好可以說明這個社的特色: 位於曾文溪下游,瀕臨河岸亦靠近海口。 古代的佳里區位於濱海的蕭壠半島,西南靠臺江內海, 北臨古曾文溪(今將 […]
佳里興在明鄭時期仍是濱海地帶,據說是當時的天興縣縣治; 為此臺南縣政府於1983年在震興宮廟埕立碑紀念,但天興縣治 是否確實在此學界仍未有定論。 在1684年清朝統治早期也設有諸羅縣典史衙門、 佳里興巡檢司衙門與北路參將衙門,即是諸羅縣治所在, 至1704年或1701年左右才移至諸羅山。 日治時期1920年行政區改制後, 在臺南州北門郡佳里街轄有佳里興大字。 1916年所設立的佳里興公學校,即今日 […]
劉葵八房公宗親會理事長劉全富表示,其先祖劉葵係鄭成功妹婿, 於明末清初由福建省泉州府隨著鄭成功來台,先後定居於西港區劉厝、 北門 區三 寮灣,最後在學甲區下溪州落腳開墾, 生枝發葉,繁衍傳世,族親子孫日增,為開拓基業, 有部份遷徙學甲區棧寮、山寮和其他縣市。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將軍棧(今棧寮)、西廍、西勢藔仔(今頭前寮)、 中洲、過港仔、頭港仔(今舊頭港)、筏仔頭(已遷至南側)、崁腳藔(已消失 […]
這是一個被學甲人遺忘的角落,很多人不知道學甲有棧寮, 劉氏祖先來自學甲的下溪洲,剛開始是移居到三寮灣,後來再 移到棧寮定居,蔚為大族。 村內有南聖宮和許多三合院古厝,非常古典優美…… 中洲里由明鄭時代,運糧官陳一桂,金門玉石碧湖望族, 率陳招龍、陳石龍、陳瑞龍三子3代13口,隨軍入台, 入墾中洲,為中洲開基祖, 大房陳主要分佈在過港仔,二房陳主要分佈在中洲, 三房陳主要分佈在學甲的中社。 戰後因學 […]
這是一個被學甲人遺忘的角落,很多人不知道學甲有棧寮, 劉氏祖先來自學甲的下溪洲,剛開始是移居到三寮灣,後來再移 到棧寮定居,村內有南聖宮和許多三合院古厝, 非常古典優美…… 棧寮地名的由來是:清代因為臨將軍溪畔, 為澎湖貿易的港埠, 許多行郊紛紛建寮設立貨棧,故名「棧寮」, 相傳明鄭永曆年間,鄉勇紛紛加入「反清復明」的行列, 在庄內設置磚砌炮台,據說曾利用弓箭、火炮予以來犯敵兵迎頭痛擊 無數,但如 […]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台灣通史; 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 […]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 「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台灣通史; 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 […]
「七股」以前亦稱「菅仔埔」, 「菅仔埔」之名僅見於連雅堂台灣通史;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 […]
「七股」昔稱「菅仔埔」,「菅仔埔」之名見於連雅堂台灣通史 :臺臺江為安平鎮之內海,則今之魚塭。道光二年,夏秋淫雨,兼旬不霽,曾文、灣裏各溪之水,淜漲而出,塗泥歸虛,積為平陸,而滄海變為桑田矣。安平鎮之左鯤身,右為菅仔埔,其西則鹿耳門,風濤噴薄,夙稱天險。 《通史》除了記「菅仔埔」所在位置外,也說明「菅仔埔」以前仍屬台江內海,道光之後,「積為平陸,滄海變為桑田」,當地居民早就闢為漁塭。 所謂「菅仔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