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燈世澤– 苑裡 泰田地區傳統民居
苑裡地名源自於平埔族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之下, 由「彎里」、「灣麗」(Wanli),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 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社苓是苗栗縣苑裡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鎮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 其範圍大致包括社苓里、泰田里、玉田里、上館里。 也就是說,泰田里在昔日也算是社苓範 […]
苑裡地名源自於平埔族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番語之下, 由「彎里」、「灣麗」(Wanli),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 與今日的「苑裡」均為同音異字。指的都是同一個地方。 社苓是苗栗縣苑裡鎮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鎮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 其範圍大致包括社苓里、泰田里、玉田里、上館里。 也就是說,泰田里在昔日也算是社苓範 […]
苑裡鎮位於苗栗縣西南隅,南鄰南房裡溪、新復溝、 山柑溪與臺中市大甲區溪北地區相鄰,最東南角與臺中市 外埔區隔大安溪相鄰,東依火炎山與三義鄉為鄰, 北靠通霄鎮,西濱臺灣海峽, 是苗栗縣開發最早的鄉鎮之一。 地名源自於平埔族原住民道卡斯族苑裡社(宛里社)譯音而來, 依安倍明義台灣地名研究就番語語言譯為「里灣里」,在簡化 番語之下,由「彎里」、「灣麗」(Wanli), 仍至古文獻所稱「宛里」、「苑裏」, […]
湖口舊稱「大窩口」,所謂「窩」指畚箕狀地形, 為客家語中對山間三面封閉、一面開放的地形之稱呼, 該鄉以東區域亦有羊喜窩、糞箕窩等古地名。 而湖口早年的開墾地當中(今湖口老街) 正位於這些窩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 且因「大湖口」與「大窩口」的客家語發音相近, 所以在譯名時就以大湖口命名, 後來簡稱為「湖口」。 地處於湖口台地的西部、東與伯公岡台地接鄰、 北與中壢台地、桃園台地和林口台地相連。 這片台 […]
湖口舊稱「大窩口」,所謂「窩」指畚箕狀地形, 為客家語中對山間三面封閉、一面開放的地形之稱呼, 該鄉以東區域亦有羊喜窩、糞箕窩等古地名。 而湖口早年的開墾地當中(今湖口老街)正位於這些 窩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 且因「大湖口」與「大窩口」的客家語發音相近, 所以在譯名時就以大湖口命名, 後來簡稱為「湖口」。 處於湖口台地的西部、東與伯公岡台地接鄰、 北與中壢台地、桃園台地和林口台地相連。 這片台地 […]
江家古厝又稱「大江屋」,位於桃園龍潭三水村(大北坑), 是典型的客家住宅,也是當地客家人的聚落中心。 江家古厝所在的龍潭台地地勢,平均高度在三百公尺左右, 雨量充沛且多霧,尤其晨昏多有霧氣,土質屬於紅土黏土。 由於地處台地,排水良好、紅土又富含豐富礦物質與鐵質, 因此很適合栽種茶葉。 當時江家的江進傳,因為擁有製茶技術,移居大北坑時, 即開始以種茶為生,還成立了製茶廠。 江家後代仍然以茶葉作為家族 […]
「龍潭」地名的由來,與龍潭大池脫不了關係。 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 稱之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 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 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三角林舊名馬陵埔,乾隆35年(1770)霄裡社通事知母六(蕭那英)之子 蕭鳳生曾與粵籍墾戶黃慶興來三 […]
龍潭區,舊稱「菱潭陂」,後稱「靈潭陂」、「龍潭陂」, 得名自境內的龍潭大池,位於桃園市南部,面積約75平方公里, 以客家人為主要族群,約占全區人口數六成左右。 四方林是龍潭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中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 其範圍大致包括上林里、上華里、中正里。 四方林位於龍潭陂之東南。距龍潭街區約1.5公里處, 位於龍潭台地上,海拔約230公尺,往昔森林茂密, 受地形影響,其輪廓呈四方,後 […]
「龍潭」地名的由來,與龍潭大池脫不了關係。 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 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後因有人在某日風雨交加夜晚,發現潭中有黃龍出沒, 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莊」, 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四方林位於龍潭 […]
「龍潭」地名的由來,與龍潭大池脫不了關係。 據說,這口大池塘水面遍佈野菱,當時先民稱之 為「菱潭陂」, 相傳泉穴有白石,即使歷經多次旱季,大池始終保持一定水量, 倘若久旱不雨,只要在潭畔祈雨即可天降甘霖, 先民深感其靈驗,在此地建「靈廟」, 後稱此潭為「靈潭陂」。 後因有人在某日風雨交加夜晚,發現潭中有黃龍出沒, 因此改名為「龍潭陂」,又稱「龍潭莊」, 龍潭的地名從那時開始沿用至今。 大正九年(1 […]
「頭份」的地名,完全是開墾過程的產物。 在漢人沒有入拓之前的頭份,是道卡斯族竹塹社與 中港社、以及賽夏族分布的地區。 清乾隆四年間(1739),福建省泉州府人林耳順,率領閩粵 二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進中港,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地區 的平埔族原住民同意,雇用漢民進入頭份從事開墾, 此為漢人拓殖頭份的開始, 當時稱為「田寮庄」(今田寮里)。 乾隆16年(1751)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今蕉嶺縣)客家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