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山 大三鬮 林朝英古厝
林家古厝為宜蘭縣內唯一保留完好的一座三合院,興建約在道光年間,為武秀才<林朝英> 故居。位於員山鄉大三鬮慈惠寺後方不遠處的尚德社區內, 面對著廣衾的水田….格局保存非常完整, 1992年間進行了整修, 除門樓外主體建築部份仍維持古貌… 古厝的屋脊翹首雲天,風光十足。 大三鬮地區,據<噶瑪蘭廳志>記載 : 在清代時係屬於噶瑪蘭廳員山堡轄下之<大三 […]
林家古厝為宜蘭縣內唯一保留完好的一座三合院,興建約在道光年間,為武秀才<林朝英> 故居。位於員山鄉大三鬮慈惠寺後方不遠處的尚德社區內, 面對著廣衾的水田….格局保存非常完整, 1992年間進行了整修, 除門樓外主體建築部份仍維持古貌… 古厝的屋脊翹首雲天,風光十足。 大三鬮地區,據<噶瑪蘭廳志>記載 : 在清代時係屬於噶瑪蘭廳員山堡轄下之<大三 […]
日治前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 稱為頂社庄,次年將頂社、貓尾崎、赤土崎、土地公坑合為坑仔庄,隸屬於台北廳八里坋堡坑仔區管轄,又至大正九年改坑仔庄為坑子(大字),隸屬於桃園郡蘆竹庄管轄,下設頂社、貓尾崎、赤塗崎、土地公坑四小字。光復之初改為坑子村迄今。 蘆竹<108縣道> 從頂社到山腳這段路上沿線是桃園縣古厝分布算是相當集中的一個區域….. 就建築物的整體性與細部的豐富 […]
乾隆六年(1741),坑仔社之漢人村落已然成形,為當時蘆竹境內唯一村莊, 比南坎的開發更早。其後,此區設置坑仔莊、坑仔外莊、坑仔口等莊,隸屬淡水縣八里坋堡管轄,<坑仔莊> 則包括貓尾崎、土地公坑、頂社、赤土崎等聚落。沿著鄉道108往山腳, 途中不時可見到傳統民居… 從貓尾崎一路下滑至平地, 快接近頂社國小前,右側山邊有一棟傳統民居< 道貫堂> <道貫堂&g […]
因在蘆竹繁茂之地立村而得名,『蘆』一名葦亦作葭屬禾木科,生於濕地或水中,為多年生草本,葉細長且尖,莖中空高數尺至丈餘,可編蓋住屋,稱為『蘆竹厝』,大正九年(1920) 改為蘆竹庄. 民國三十五年,將『蘆竹庄』改為『蘆竹鄉』,以迄至今。 <南崁>地名,在荷蘭人佔據及明鄭成功時代,已被廣泛使用,當時南崁所指範圍,大約為自南崁港上岸之後,往北至淡水為界,往東入龜山鄉,往南至八德鄉,因而當 […]
大甲鎮位於臺中縣西海岸平原,大安溪將大甲分為溪南、溪北,大甲南邊隔著大甲溪與清水鎮相臨。大甲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聚居處,大甲即其音譯名。大甲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尤其是「頂店」 一帶,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又被稱之為「舊庄」。 頂店在這之前有所謂的三大名宅: 除郭宅外, 尚有梁宅及陳宅….. 也是不預期的, 偶然與陳大厝的相遇 離開郭宅後, 意圖 […]
關於頂店地名來源,翻閱《台中縣地名沿革專輯》,書中這麼精闢扼要的解說: 頂店為大甲地區最早形成的聚落之一,以與後來在今日大甲街地方另形成的聚落「新庄」對稱之,故稱為「舊庄」。嗣後舊莊發展成街鎮,乃改稱「頂店」,意位於新庄頂方(北)有店鋪的地方。 大甲在漢人移入前是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居住、游獵、田耕之所。當時在大甲附近的平埔族稱為崩山(蓬山)八社(即大甲至苑裡溪一帶的平埔番社);在大甲地 […]
竹東原稱<樹杞林>或<橡棋輦>,地名起源於墾殖初期,此地原為樹杞繁茂之地,故以此命名。漢人入墾前,樹杞林一帶往昔是原住民棲息狩獵、遊耕之地,大正九年(1920) 改稱<竹東>,因為位於新竹的東邊因而得名, 轄於新竹州竹東郡<竹東街>。 清嘉慶五年(1800),客家移民入墾此地,至道光末年漸漸形成一庄,但局限於於九芎林一帶,樹杞林一帶僅僅只是農業要地而 […]
沿台一省道從員林往南,見永靖國中指標右轉,隨即再右轉多福路,右側圍牆內一幢不甚起眼的老宅,堂前寫著「忠實第」,此為永靖邱氏望族之祖厝, 亦即是光緒二年歲貢<邱萃英> 故居…< 邱萃英> 曾任興賢書院山長,並在家中設立學堂,教育英才, 故其宅第又被稱為「老師府」。 老師府所在的位置稱為 < 瑚璉村> ….何謂之瑚璉? 按: 瑚璉,實為二物 […]
新竹<北門鄭氏>開基祖懷仁公,於明清之際自 福建漳州移居 金門(浯江)東溪。乾隆初,三世中有三房移墾於台灣,落腳於今苗栗後龍地區。後<鄭崇和> 遷居新竹水田街,家道從此興旺;族人成員中進士、舉人、貢生成群,形成屈指可數的一大家族─新竹 鄭家。 其中又以 <鄭崇和> 次子<鄭用錫> 成就最為卓越…..正所謂開台黃甲 鄭用錫,字在中,號祉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