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邊 林望三古厝 晉安第
林邊的<仁和村>一帶根據地方耆老的敘述,在道光年間已成為一聚落,在當時即轄屬於林邊城內,由於位於林邊的精華地區,其變遷速度非常之快,目前存留下來的古厝大致上有前鄉長<林正一> 祖父<林望三> 所建的林家三合院<晉安第>,以及<林六五> 所建的<保險樓> 了罷? 根據資料: <林望三> 號錫銘 同治二年(1864)生 […]
林邊的<仁和村>一帶根據地方耆老的敘述,在道光年間已成為一聚落,在當時即轄屬於林邊城內,由於位於林邊的精華地區,其變遷速度非常之快,目前存留下來的古厝大致上有前鄉長<林正一> 祖父<林望三> 所建的林家三合院<晉安第>,以及<林六五> 所建的<保險樓> 了罷? 根據資料: <林望三> 號錫銘 同治二年(1864)生 […]
<林邊> 昔名<林仔邊>,清乾隆二十年間,拓墾者<趙瓊勳>,由福建帶領其族人渡海定居此地,開拓田野、辛勤耕作,因經營得宜,致農業進步,而因此吸引更多後續移民,遂形成一村落,至道光十年,村落南邊形成一天然良港<新打港>,與大陸展開通商貿易,商業經營開始蓬勃….. 早年林邊有所謂的<黃家中記>、<黃家金記> 以及< […]
霧峰林家,祖籍福建省平和縣五寨鄉埔坪村。 清乾隆十二年(1747)林石公隨族親一起渡台,在彰化府大里杙創業務農。在林石的努力之下,家道慢慢富裕起來。乾隆五十一年(1786) 林爽文亂起被鎮壓后,大里杙林姓尤其遭殃。林石被俘病死獄中,日產充公,林家的家業也因而中衰。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林石的長媳黃端娘攜二子<林瓊瑤>、<林甲寅>自大里杙遷至阿罩霧莊。 林甲寅撫番有方, […]
霧峰林宅建築群於同治三年(1864)開始動工興建,林家古厝及花園總面積六公頃,共分成頂厝、下厝、及花園三大部分,各區塊分別有七到八組不同的建築屋群,不但每棟建築內外結構具有獨特的藝術成份,更為現今台灣規模最大的中國傳統式建築屋群。 霧峰林宅建築群興建時間橫跨1858年到1906年,由下厝(大房宅)與頂厝(二房宅)所組成,二者各自包含不少屋宅,形成古蹟建築群,是臺灣僅見的大規模宅第。 話說<霧 […]
雍正元年(1723)從諸羅縣中分設彰化縣、並增設淡水海防廳,淡水從而以交通要衝和軍事阨塞而受到重視,後續雍正二年(1724)王汧之修葺紅毛城、雍正十年(1723)之添設< 八里坌巡檢> 。當此之時,漢人相繼前來淡水墾殖,及至乾隆六年(1741)已有滬尾庄、大屯庄和竿蓁林庄…. <重修臺灣府志>內記載: 淡水保(管下): 八里坌莊 、滬尾莊、大屯莊、竿蓁林莊 、關 […]
深坑一帶本是原住民<馬來社>漁獵之所。清乾隆二十年(1755),泉州安溪人<許宗琴> 為避旱來此開墾,此後安溪移民陸續進入深坑,開墾了「萬順寮」、「旺耽」、「烏月」、「阿柔」等村莊。道光年間,深坑已有市街,日治時期曾在此設庄,人口以黃、高、陳、林、張五姓最多,大多來自泉州安溪。 深坑黃氏的開台始祖是<黃世賢>,於乾隆年間率四子渡海來台(來台後再生一子),由滬尾 […]
「白石湖」今名「碧山里」,四面環山位於內湖圓覺禪寺後方,以有石 ( 龍船岩?) 色白如玉而為名。清代先民們稱山中的盆地為湖,並非山中真的有湖。<湖> 的四週往往有零星的平野、梯田、小溪流 ,因為條件適中,也往往成為先民在落地生根,草闢拓墾之地, 經常形成單姓的聚落… < 白石湖> 在古代為凱達格蘭里族社的居住地,此地稱為新里族。而里族原居於今松山區基隆河的西岸, […]
<十四張> 位於新店市民生路一帶,是新店開發重點區大坪林中唯一的農業保留區。當地也是大坪林<劉氏家族> 在當初地方上拓墾的重點地區,散佈於此一區域內的古厝建築群, 見證了劉家在此拓墾的歷史淵源,卻也代表著淪落為現代城市邊陲的悲情印象…. 劉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還一里金田鄉鵬嶺坊珊屏飽小門厝。劉秉洲與弟秉義、秉經、秉盛於乾隆十五年(1750)乘小舟由藍溪經泉 […]
昔時,位於義竹鄉本地住民多栽竹叢防止風沙侵襲聚落,因而依序有「頭竹圍」、「二竹圍」台灣兵備道<夏獻綸> 所編纂「台灣輿圖」中亦錄有「二竹圍莊」。頭竹圍即今之頭竹村,二竹圍所在的位置即位於今日的六桂村,也就是義竹鄉境內最為熱鬧的市區一帶…. 根據地方耆老口述,義竹翁姓宗親最早在現在六桂村南邊(蕃仔寮角)建立村落(二竹圍),繁衍子孫日眾,宗族商議: 輩份高的族親往今義竹村、岸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