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頭聚落 傳統民居建築
水頭地區早在元代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乾隆以後的發展,早期至富者熱心公益,回鄉修宗祠、學校等。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自李姓從奈社遷徙而來,目前最大姓–黃姓的開金祖<黃輔>,則是從同安遷徙而來,另外與黃姓形成姻親的蔡姓則定居中界,構成聚落的主要氏族。 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緣於四世紀初,中原五胡亂華,世家大族紛紛南下避禍浯洲(今金門)。為了防禦及生活便利,各姓氏乃聚集 […]
水頭地區早在元代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乾隆以後的發展,早期至富者熱心公益,回鄉修宗祠、學校等。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自李姓從奈社遷徙而來,目前最大姓–黃姓的開金祖<黃輔>,則是從同安遷徙而來,另外與黃姓形成姻親的蔡姓則定居中界,構成聚落的主要氏族。 金門傳統聚落的形成,緣於四世紀初,中原五胡亂華,世家大族紛紛南下避禍浯洲(今金門)。為了防禦及生活便利,各姓氏乃聚集 […]
<盧若騰> 是鄭成功當年逐退荷蘭人收復台灣的兩大輔佐功臣之一,其故居位於聚賢村傳統聚落中。廬氏自號<留庵>,故宅門額「留庵故居」即因此而來。今日遊人可前往盧氏古宅尋幽訪勝,欣賞傳統建築之美,精美馬背山牆、飛挑的屋脊燕尾,也可以至臨近之墓園追緬先賢之偉烈。 過三叉口後,可抵<聚賢村> 賢聚村北方,村子原名為顏厝,明末時朝廷文人<王忠孝>、< 沈宸 […]
在金門的第二天, 租成了機車,趁著晨光; 開始這一連串的金門聚落之旅….行程採逆時針方式運行,若時間允許將遍歷大小村落,以最原始的方式來見證自己的金門之行;由金城沿環島西路而下,經吳厝,至藥井處往水頭方向右行… 一路奔馳,首先經過的是….<藥井> 相傳唐德宗時<陳淵> 在庵前一帶牧馬,因為島民療疾解困,曾於石獅山之側麓以劍指地而挖一井,井 […]
庵前旁另有聚落曰<吳厝>, 顧名思義,為延陵衍派之吳氏單一姓氏所形成之聚落…本村吳姓居民之開基始祖<吳廷輝> 於明末自島東之內洋遷來香蓮山(豐蓮山)麓之西,因居民皆為姓吳而稱為吳厝。 聚落之朝向為坐西北朝東南,東北為庵前村,東南是官里,西方為浴井(藥井)與山前,西北邊有溝渠直通後浦海,此村落位處山凹之中,據稱乃是一處蝙蝠穴。 吳氏家廟,此家廟位在村郊,在吳厝往金 […]
<豐蓮山>或稱為<香蓮山>,也叫做<庵前山> ,因牧馬候祠(庵)而得名,該林區分佈在庵前一帶,原盛產藥材,林內多珍禽,恩主公廟崎立其間,是昔時的嘻遊之所,「豐蓮積翠」乃浯州舊八景之一;聚落所在之地,因山麓昔日有<龍湖庵>,因位於此庵前方而得名…. 明永樂十五年金門所鎮撫<解智> 所撰《孚濟廟記》記載:「太武之陽,有鉅區,曰馬坪 […]
後浦<南門里> 居城區之南, 浯江溪北(昔日為後浦港),西南臨海,行政區域包含水門境、南門境等。民國初年以前,今縣立體育館一帶,古稱「船仔頭」是個天然海港,有船通福建廈門、漳州、石碼等地,是當年金門西半島的貨物集散中心….. 早期貨物多經由「船仔頭」或是「同安渡頭」上岸, 造就當時城區最繁華的商圈— <南門街>。由浯島城隍廟右, 從光前路轉入小巷,即 […]
< 後浦聚落> 的形成是始於十四世紀中葉以後(元末),陳氏、許氏先後定居後浦。至明嘉靖年間,許氏丁口已達四千餘人,蔚為後浦第一大族。當時許是族人為了防範海賊侵擾,曾興築後浦土堡,以防禦之。南門境一帶幾乎為許氏一族所盤據….. 金門之許姓,出自神農氏炎帝,堯四岳伯夷之後,周武王克商而得天下,分封諸侯,始祖文叔公於許邑,子孫以國為姓。 漢武帝建元六年丙午( 公元前一三五年 ), […]
後浦「將軍第」隱藏在後浦市街的小巷裏,是清武顯將軍<盧成金> 府第,為金門地區典型的官署建築三落大厝,兩側牆堵以紅磚砌成的大紅雙囍圖案,在北門里的巷道中格外引人注目…在其後側巷弄之中(珠浦北路12巷) 則聚集著許多傳統民居院落,是歷史建築群聚集之處。 巷道內首先看到的是<洪氏古厝群>…. 洪氏古厝群包括有<洪合淵>,<洪合剩> […]
金城,金門人習稱之「後浦城」,清康熙十九年(1680) 金門鎮總兵移駐此地,在此設有衙署,雍正十二年(1734)建立縣丞署,嘉慶十六年(1811)建有城隍廟,儼然成為軍事、政治、民生信仰的中心。北門里周邊開發甚早, 巷弄之中仍保留許多傳統民居建築….. 從金門鎮總兵署前往浯江街方向前行,不久可見一廣埕; 埕前正有一傳統民居建築, 型制雖不特別, 卻是一處名人舊邸….< […]
明洪武年間江夏侯 <周德興> 戍守海疆,建築金門城以抵禦倭寇。康熙十九年(1680)總兵陳龍因故移駐後浦,金門軍政、經濟中心逐漸轉移,包括金門鎮總兵署、浯江書院紛紛設立,地方官員及鄉紳亦捐資修築海堤、城隍廟、奎閣等,地方經濟也蓬勃發展,構成今日城區的主要區域….. 民國四年金門設縣,縣治仍舊設於後浦,其後基督教會堂、模範街,以及不少南洋僑匯的洋樓陸續興築,更增添後浦城區的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