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 北平里 洪家古厝 (纘緒堂)
在二林鎮聚落的外圍,位於北平里有兩座古厝; 「洪家古厝」位於北平里儒林路三和街口,為一進左右護龍三合院形制,方位坐北朝南,正身面寬五開間,左右護龍為三開間,正廳前原有軒亭,唯已於1986年遭到賽洛瑪及韋恩颱風損毀,正廳簷前改以石棉瓦鋪設成雨遮。 根據「彰化民居」中相關的記載:洪宅為「洪宗珍」於昭和五年(1930)起建,昭和六年(辛未年、1931年)完工; 然而根據「二林鎮志」的記載卻是: 洪宅建於 […]
在二林鎮聚落的外圍,位於北平里有兩座古厝; 「洪家古厝」位於北平里儒林路三和街口,為一進左右護龍三合院形制,方位坐北朝南,正身面寬五開間,左右護龍為三開間,正廳前原有軒亭,唯已於1986年遭到賽洛瑪及韋恩颱風損毀,正廳簷前改以石棉瓦鋪設成雨遮。 根據「彰化民居」中相關的記載:洪宅為「洪宗珍」於昭和五年(1930)起建,昭和六年(辛未年、1931年)完工; 然而根據「二林鎮志」的記載卻是: 洪宅建於 […]
現今竹糖鄉的長安村與永安村一帶在昔日稱之為「九塊厝」。九塊厝的由來,是因為當時居住在此地的居民,只有九戶人家所以大家都叫九塊厝,沿用到現今。 乾隆末年至嘉慶五年之間,有廣東潮州府饒平縣<詹時溪>,<詹時采> 率眾入墾, 居民多為詹姓…. 依據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陳夢林所修諸羅縣志山川總圖時,在「水師坑」的位置,附近有塘、圳、社建置,隸屬二林社。 康熙六十年 […]
貢旗村沿用原燕霧大庄中的庄頭之一的貢旗之名而命名,地形屬於彰化隆起海岸平原的一部分。貢旗村位在大村鄉南部,東以圳道接大村、南勢兩村,西以階梯狀的圳道接加錫村,南以連召圳鄰新興村,北以田洋巷界田洋村,外形呈長條狀。 貢旗村的由來導源於:賴樸園〈十四世〉入墾於大庄〈今大村〉,嘉慶二十三年欽賜『副魁』,而後其孫賴步雲、賴登雲兄弟為咸豐九年(1859)同榜〈第五十四、五十五名〉武舉人。 其門楣懸掛著閩浙總 […]
康熙末年「埔心」地區已形成聚落。當時入墾埔心的張姓、黃姓兩大客族,分屬廣東饒平及福建詔安。早期客家人遷移本村,分有許厝巷及黃厝巷,早期的黃厝人家又以前清武舉黃耀南為首,都為官宦富裕人家,當時出租田地給許厝村民耕種,年收田租6千斤米,儼然地方富紳…. 武舉人「黃耀南」的來台開基祖,為十三世祖尚蛾公,原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烏洋鄉。由鹿港登陸,數代後定居埔心鄉黃厝, 即昔日< 武西堡大 […]
水里永興村(舊地名牛轀轆)早期是南投縣鹿谷鄉所管轄,因為距離水里較近(濁水溪對岸就是水里); 在早期的老地圖上就有牛轀轆這個老地名,在台21線省道尚未開闢之前. 這裡曾是很繁華的步行必經的中途站,現今大多數人已不得知老地名牛轀轆的由來。 永興村的舊地名為什麼稱為「牛轀轆」,主要和清代台灣開發史有關。 話說清同治十三年(1874),總兵吳光亮受令開中路( 也就是八通關古道),次年(光緒元年,1875 […]
鹽水可說是台灣最古老的鄉鎮之一,原居住有西拉雅族,在鄭芝龍、顏思齊來台前(1621)已有漢人移民進入,是船隻進入八掌溪的集散地。 最早稱大龜肉庄(疑為西拉雅人稱潟湖之轉音),後改為大圭壁庄;清雍正年間設鹽水港堡, 所形成的街市稱之為鹽水港街。 鹽水一地,因臨倒風內海,港內有鹹水而得名。又因地形略微彎曲,狀似新月,故稱之為「月津」、「月港」,曾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俗諺,繁華一時。 昔日鹽水港 […]
康熙二十五、六年(1686-1687)時,漢人開始大規模開發屏東平原。廣東嘉應州之鎮平、平遠、興寧、長樂等縣份的客家人紛紛移入臺灣,本想在臺南府治附近拓殖,可是大多已被河洛人所占據,已無空地。後來,知悉下淡水溪東岸流域,還有尚未開墾的草地,於是相率移居該地,協力開墾。 屏東平原的開發係由西南端往北、往東擴展,然而西南端位於下淡水溪及東港溪的下游或其出海口,地勢低窪,時有水患,又瘴癘叢生,不適合人居 […]
「佳佐」古籍上也寫成「嘉早」或者是「加走」,一般咸信應為原住民語(勇士之意) 轉譯而成。也有人認為,今佳佐東側有條萬巒溪支流加走溪,流經佳佐橋、佳興橋、佳和宮,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之前,僅是一條小溝渠,故稱「溝仔庄」,後音近而改稱「加走庄」。 「加走庄」自清康熙、雍正時期建庄以來至 清光緒廿一年(1895) 中日甲午戰爭結束,清廷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之「乙未割台」前,佳佐地區附近只有加走莊、見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