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苑 草湖庄 陳家古厝
芳苑鄉面積有96.89平方公里,據記載,早在380多年前,先民從福建渡海來台,以農漁業及通航貿易為主,在此地定居,早期名為「番仔挖」,鄉內多屬沙丘,日治時期改名「沙山庄」,設有庄役場,台灣光復後歸台中縣管轄,後改為芳苑鄉,目前共有26村。 嘉慶年間鹿港港口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再由海溝進入鹿港,王功港在此興起。 道光年間王功港也因積沙,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番挖港在此時興起,在清末時期番挖是全臺 […]
芳苑鄉面積有96.89平方公里,據記載,早在380多年前,先民從福建渡海來台,以農漁業及通航貿易為主,在此地定居,早期名為「番仔挖」,鄉內多屬沙丘,日治時期改名「沙山庄」,設有庄役場,台灣光復後歸台中縣管轄,後改為芳苑鄉,目前共有26村。 嘉慶年間鹿港港口積沙,船隻改由王功港進出,再由海溝進入鹿港,王功港在此興起。 道光年間王功港也因積沙,船隻再改由番挖進出,番挖港在此時興起,在清末時期番挖是全臺 […]
埔鹽鄉名乃因初墾時一帶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故而得名。或說入墾初期為鹽分很高的荒埔地,因之得稱。附近一帶往昔屬於巴布薩平埔族(Babuza) 馬芝遴社社域 。漢人從雍正至乾隆年間入墾,次第墾成田莊。雍正年間(1887),埔鹽鄉隸彰化縣馬芝遴保及二林堡。乾隆年間改稱為馬芝堡 以及二林上堡。 巴布薩族主要分布地為大肚溪以南至濁水溪間,據有彰化縣坑平原大部。其主要聚落如下:東螺社(彰化縣頭埤鄉番子埔)、二林 […]
大有村原名「竹頭角」,還有「過溝仔」、「後厝」幾個別名。根據資料,大有庄的形成約在清雍正初年,「竹頭角」這個名稱出現也很早。先民進入大有一帶開墾時,必須先砍除竹叢,而留下到處可見的堅硬石頭,因而產生「竹頭角」之名….. 大有聚落位於「台灣溝(今員大排)」南側。「台灣溝」在古代稱為「大武郡溪」,鹿港人則稱之為「鹿仔溪」或「鹿港溪」。 大有村距離鹿港約三公里多,而「台灣溝」又有水運之便,所 […]
「小龍村」正是現在的「埔鹽鄉新興村」。葛伯納夫婦在民國四十六年至四十七年(1957-1958)在「福特基金外國地后訓練獎學金計劃」的獎助下,從美國遠渡重洋來到臺灣鄉村從事十六個月的田野調查,並以「民族誌」的方式深入研究臺灣鄉下人民生活情況而寫成了「小龍村」一書, 在美國成為研究臺灣農村人民生活很重要的史料….. 此棟古厝是路過時發現, 發現門樓外有導覽牌,於是停車暫借問…. […]
清雍正、乾隆年間,這時有福建泉州人施長齡、楊志中以及粵人張振萬等至半線堡進行開墾,以半線為根據地,向四方擴展,其中包含了半線堡以西至海,以北至大肚溪,包括今彰化市部份、和美、鹿港、埔鹽、線西等地域,此時加上大肚溪口的北移,大大擴張了拓墾的面積。 埔鹽村座落於彰化平原中心,未開發前是一片荒野草地,原是「巴布薩」平埔族狩獵區,雍正初年,施世榜用施長齡業戶之名向清廷申請開發墾地或築塭,埔鹽村就是在此一墾 […]
彰化縣埔鹽鄉南新村,位於埔鹽鄉公所西南方約一點三公里處。因有很多處低漥沼澤之荒埔地,所以叫做「湳勢埔」,之後又演變為「南勢埔」。南勢埔分頂南勢和下南勢及「新庄」等三聚落,後取「南勢埔」和「下南勢埔」的『南』字加上「新庄」的『新』字和稱為「南新村」迄今。 位於南新村的南勢埔公館為一進士宅地,屬於「多院落大厝」,可見當時之風光。目前前院較為殘破,內院則較完整。內院房舍之窗戶扇扇造型迥異,從巷道走過時一 […]
北斗地區原為巴布薩族(Babuza)東螺社(Dabale baoata)、眉裡社活動的區域,社民以捕鹿、種植、捕魚為生。乾隆初年,閩籍移民在舊眉庄建立一街肆,即 「東螺(舊社)街」,後因歷史緣由 , 繼而在北斗附近有計畫的建立新的市街。舊眉因而退居為一傳統聚落, 並於光復後轄屬於溪州鄉 . . . . 北斗鎮舊名寶斗,曾經屬於東螺,是濁水溪一條支流上的河港,與大陸有船隻來往,因此為彰化縣南部的要地 […]
入選彰化縣歷史建築的鄭家古厝坐落於二水鄉合興村英義路,是二水鄉保存最完整的傳統合院,共有三進三院八護龍的規模。聚落後遠方有八卦山脈為屏背,前面風水池,宅院後方高高的檳榔樹及果園,房間一百三十餘間。正是昔日「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前魚池,後果子」的古厝宅落 . . . . 二水鄭氏的祖籍為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其後代曾遷至福建漳州漳浦月崎社十五都,至十二世鄭剛毅渡台,至彰化縣東螺東保二水庄鼻仔頭過橋 […]
二八水的由來係在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二水圳道間所建立之聚落,各取一字為鄉名。二分水圳彰化縣志誤作二八水。又云「八堡圳」與「十五庄圳」,同從濁水溪引水成八字形,故稱二八水。大正九年改稱為「二水」。而今日二水之地名,乃由二八水之名稱簡化而來。 相傳,彰南地區原本是一片荒野草原,為原住民平埔族的棲居地,迨十八世紀初葉,施世榜、 黃仕卿兩位先賢先後入墾,與功臣林先生合力完成八堡圳工程,從二水取濁水溪 […]
外竹里位於二林東南方與竹塘鄉交界,為一典型的農業村落。外竹形成聚落甚早,在雍正年間即有零星住戶,至清朝中葉已儼然形成村落。 日治前稱為「二林下堡外蘆竹塘庄」,為十四庄之一。整個外竹里可謂砂崙與池塘的組合,地形起伏,村內仍有多處砂崙迄未弭平,水塘漥地亦未填滿。 外竹地名源於村內水塘長滿蘆草,故名蘆竹塘,但因竹塘已命名為「蘆竹塘」,為區分起見乃將位於竹塘外圍之外竹稱為「外蘆竹塘」…. 清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