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屯 下庄 李家古厝 (三邊堂)
清雍正三年,依部議定:「福建臺灣各番鹿場閒曠之地方,可以墾種者,曉諭地方官,悉聽各番租與民人耕種。」自此漢人即陸續進入草屯拓墾。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又渡貓羅溪拓墾草屯西北。 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至乾隆年間已向西拓至月眉厝、下溪州、頂茄荖一帶,南及林仔頭,東達南埔與北勢湳。 […]
清雍正三年,依部議定:「福建臺灣各番鹿場閒曠之地方,可以墾種者,曉諭地方官,悉聽各番租與民人耕種。」自此漢人即陸續進入草屯拓墾。 入墾草屯者多是漳州人,雍正初由彰化沿八卦臺地東緣南拓,覓墾南投、萬丹地區,並向南至名間,又渡貓羅溪拓墾草屯西北。 乾隆二年解除攜眷入臺之禁後,開拓之勢大盛,濁水溪北岸以草屯為中心的漢人聚落,至乾隆年間已向西拓至月眉厝、下溪州、頂茄荖一帶,南及林仔頭,東達南埔與北勢湳。 […]
「敷榮堂」係源自於草屯洪姓望族「望遠樓」洪秉正裔孫洪聯魁(32世)之後 世,由洪得中(1878-1948)肇建,於大正十四年(1925)奠基,昭和三年(1928)竣工,歷時三年。由於洪先生喜植花木,援引王羲之「脩植桑果,今盛敷榮」;許敬宗「百卉敷榮」辭藻佳句,以「敷榮」許之。 「敷榮堂」位向座北朝南,正堂為七開間,帶五開間護龍之三合院格局, 門樓則朝向東南 ,「秀聚東南」,門外有半月池,樓內有寬闊 […]
光緒十九年(1893),創設崇基書院,舉人江呈輝呈准設立,是基隆設庠序之始,亦唯一縣學,院舍工程落成之年即遭改隸之痛,以致僅及舉行首次月課…,今先聖牌主寄祀於慶安宮中。獅球嶺腳之書院里,聊備記憶 . . . . . 光緒元年〈1875〉清廷設台北分府通判於雞籠,掌理煤務,並將雞籠改名為基隆,以寓「基地昌隆」之意。1885年臺灣建省,雞籠廳通判升格為基隆廳同知。 根據歷史記載: 光緒十年(1885) […]
許梓桑古厝大約興建於日治時代昭和六年(1931)左右,為日治時代台灣基隆地區聞人許梓桑所建之洋樓。許梓桑於日治時代曾任街庄長事務所書記、基隆街名譽助役等職,晚年鼓吹詩學,氣勢非凡並居住於名為「慶餘堂」廈屋,即現今古厝遺跡…. 許梓桑(1874-1945) 字迺蘭, 號德馨, 於清朝同治十三年出生於基隆新店里。祖籍福建,幼時父親許福府君即已辭世,幸賴慈母胡氏淑書香傳家,從小即課讀詩書,奠 […]
葉家古厝「詒穀堂」就位於楊梅鎮瑞原里「上陰影窩」田野之間,為一進六護龍三合院格局,位向坐東南朝西北,正廳屋頂採雙燕尾脊飾,起翹昂揚,在田野間十分醒目。正廳為五開間,門面採凹壽形,磚木結構,斗子砌牆體,門額上塑「詒穀堂」字樣…. 在長岡嶺台地北坡,以往是茂密森林,林中光線較暗,且迎風風力強勁,居民將屋建於山凹林中,故名陰影窩莊。 日治之後分為上下陰影窩,其中鄰近伯公岡處稱下陰影窩; 靠近 […]
乾隆五十年(1785)開墾楊梅一帶時,「諸協和」墾業集團派出鄭大模、黃燕禮兩人為佃首經營墾業,鄭家在開墾時在月眉山下奉祀「田頭伯公」,距今兩百多年歷史後人稱為「大伯公」,以此作為開墾時的信仰象徵,這「伯公」位於今水美里隘口寮的月眉山下…. 話說楊梅鄭家,初祖大模公,字宗創,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方郭都鄭家寨,生於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 )。幼失估恃,家境非艮,難苦卓絕,意氣昂揚 […]
雙堂屋為鄭大模派下四房鄭仁涯所建,創建於大正元年(1912),為二堂四橫的四合院建築,外埕前有蓮花池,宅第面積廣大,四周均植刺竹圍護,因其有前後兩落堂屋,而稱為「雙堂屋」,佔地約為5000餘坪,屬鄭氏四房鄭仁涯派下之公厝。 「道東堂」是台灣楊梅地區鄭氏宗族才有的堂號。 鄭家的祖先們希望後代以「道德」傳家,象徵道德從大陸東傳到台灣,因而取道東堂的堂號。而道東堂正是由對楊梅開發極有貢獻的鄭大模所創立。 […]
清乾隆十年(1745) 閩、粵移民自南部北移至此,居住下來的有八姓,即謝、蕭、邱、呂、賴、黃、吳、李姓,每姓各築一屋,故得「八塊厝」之名。八塊厝在大正九年(1920) 改稱『八塊』;又於昭和十年(1935)改名『八德』。後經多次行政區域改革,於民國84年升格為市。 呂姓與邱姓是八德地區兩大宗族。 根據《北田房呂氏祖譜》的記載,赴台呂氏一族來自福建漳州詔安呂萬春一支。後裔子孫呂蕃堂、呂文選、呂聚一、 […]
呂氏著存堂又稱上公厝,為呂姓宗親之公祠,座落於興仁里庄頭9號,是八德市唯一的一座縣定古蹟的古厝民宅,2009年2月八德擴大都市計劃動工,呂氏著存堂與貽訓堂皆規劃為保留區,為後代子孫留下見證,其歷史價值可見一般。 根據《北田房呂氏祖譜》的記載,赴台呂氏一族來自福建漳州詔安呂萬春一支。 (部份照片引用自: 阿達碼的天空) 呂萬春系出南宋金華學派呂祖謙(呂東萊),由於子孫繁衍,逐漸移出浙東金華地區。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