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中元普渡——雞籠中元祭,始於清咸豐4年(1854),
是台灣最負盛名的鬼月祭祀活動,每年的祭祀活動由地方15姓人士
輪流擔任主普,自農曆7月1 日開鬼門起,陸續舉行主普壇點燈放彩、
迎鬥燈、燈車遊行,至15日前夕放水燈達到高潮,
接著公普祭祀、跳鍾馗清壇,直到農曆8月1日關鬼門,
整個祭典才算 完成。
每年農曆7月1日,位於安樂社區的開基老大公廟便會舉行開龕門的儀式,
揭開中元普渡的序幕,開龕門象徵廣開鬼門,邀請祖靈遊魂共用人間佈施;
拉著家家戶戶 便陸續進行家普,宴請各路好兄弟,而公普的各項事宜也在
中正公園及慶安宮展開。農曆12日前後,位在中正公園的主普壇點燈放彩,
此時的中正公園便成為全基 隆最輝煌耀眼的目標,光彩遍照全市;
而慶安宮前埕高高堅起的燈蒿也同時點燃,為四方孤魂指引方向、照明來路。
13日有迎鬥燈的儀式,各姓均自祠堂中迎出鬥燈,以主普姓氏為首,
于繞境遊街後,返回慶安宮安奉,鬥燈代表北斗星君,
點燃鬥燈即代表了福壽綿長,併為同宗孤魂引路;
歷年鬥燈繞境過程中,多由聚樂社、得意堂這兩個百年歷史
的北管樂社壓陣,富含特殊意義。
整個祭典的最高潮自14日燈車遊行一直持續到15日的放水燈,
放水燈旨在為水上孤鬼照路,接引其回到陸上享受供奉,
水燈在施放之前,須先置於車上繞境遊 街,接受善男信女的祈願。
遊行隊伍由主普姓氏打頭陣,其他輪祭姓氏依序在後,
隊伍中尚有不同主題的燈車和各式陣頭,顯得氣勢浩大、熱鬧非凡,
最後行抵八斗子望海巷海邊海洋大學附近,進行各種
道教祈福消災儀式後,于15日淩晨施放水燈。
在日本人佔據基隆後,積極進行開闢新市街的計畫,
除了將田寮河築成運河外,並填海造地,使得新市街具有
較好的衛生與居住條件,
加上鄰近基隆港,交通便利形成有利的投資環境,
日本人便集居此地,形成密集的商業地帶,
甚至有「基隆銀座」之美稱。
配合中元時節。
基隆的街倒也被裝扮得格外艷麗;
呈現出不同平常的璀璨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