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
福興鄉今仍留有番社村、番婆村、社尾村及十五番等地名。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
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道光年間,中部平埔族大遷移,
由於在本鄉缺乏誘因,因此番社人口流失並不多。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
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
康熙年間有福建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乾隆年間,
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
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
大正9年(1920),官制革新,
本鄉隸台中州彰化郡福興庄,庄役場設於福興,管轄番社、橋頭、外埔、
外中、三汴頭、大崙、菜園角、福興、洪堀寮、鎮平、管嶼厝等11個大字,
及秀厝、西勢、同安、三和、阿力、麥嶼厝、粘厝等小字。
番社村位員大排北岸,番花路兩旁,
因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的馬芝遴社,而名為番社。
村內有番社、新厝仔聚落。
轉入番社路,應是昔日當地主要之街道,
併連的合院建築,相同朝向,面對著眼前的田野….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內埕圍牆上鑲著雙喜字樣的謝家古厝。
古厝分為內外埕,外埕有一畚穀亭。內埕設有門樓,
門樓上書寫有「協春堂」字樣;古厝正身則有「寶樹流芳」:
此奈第三、四屆民選鄉長謝銀來古厝。
村北有公墓區,其中有一謝門施太孺人墓。
不知是否與此謝家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