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早期屬於平埔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域。
清康熙年間起,社番陸續招漢人移入開墾荒埔地,收取番大租。
後漢人漸多,馬芝遴社將海埔地讓與漢人開墾,
另在內地的番社(番社村)建立家園。
清初,漢人逐漸由鹿港、王功,進入本地。
福興鄉移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廈門。
據族譜調查,
康熙年間有福建南安縣梁弘丙等入墾今之福興、福南、二港一帶;
雍正年間,同安縣莊允燠、晉江縣柳岑等入墾。
乾隆年間,南安縣梁文荷等及晉江縣柳天鄰等入墾;
乾隆53年,粘氏開基祖粘尚、粘粵等入墾今之粘厝庄………..等。
秀厝村位於彰29線道,由於早期居民種植掃帚草,
收成後製作掃帚為副業,而得「掃帚厝」之名。
村內有前厝、後厝、洪堀寮等聚落,
秀厝地區的公墓也是多數鹿港人是身後歸葬之處;
其中有一蔣達墓,其郡號福全較為特殊………
按 : 西晉之前,晉江姓氏無考。
晉永嘉時,中州板蕩,衣冠入閩者八族:
林、陳、黃、鄭、詹、邱、何、胡是也。
晉江金井鎮福全村的輪廓像葫蘆,
而且街道縱橫交錯多以丁字連線。
居民以蔣姓為主;
據說元末村裡有一壯士參加朱元璋的農民起義,後封為武德將軍,
並于家鄉築城防倭,以翼村民安居樂業,福祿雙全,並賜名福全村。
福全蔣氏二世祖蔣正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 奉其父蔣旺到福全襲職,
生有三子:勇、義、雄。蔣勇襲福全千戶,蔣義徙惠安,蔣雄徙同安,
皆以軍籍往他邑監軍。
福興鄉長蔣煙燈即秀厝村人;
不知此古墓是否與
此一家族有所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