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鹽鄉還未開發之前是一片滿目荒野的草原地,
為平埔原住民族「巴布薩族」馬芝遴社的居住地區,
約在三百多年前,先民由福建泉州來到本鄉拓墾,只見當時地面
被耐鹽分植物「蒲鹽菁」(羅氏鹽膚木)所覆蓋。
冬天時寒冷且乾燥,鹽分隨著水分上升至地面,
呈現遍野白茫茫的獨特景象(土壤鹽化),
因此將地名取為「埔鹽」。
新興村原名下庄仔,與北邊頂庄仔相鄰,
因下庄仔地籍屬瓦嗂圖,頂庄仔地籍屬牛埔厝圖,
所以下庄仔單獨成為一新村,取名新興村。
新興村現有居民以康、黃、沈、石四姓最多,
「仁興宮」是全村的宗教信仰中心,主祀的「馬府大使公」
係來自福建五通廈門林邊社,為康姓來台第一位先祖
康松仕恭請來台之保安神,香火鼎盛…….
1957年美國學者葛伯納與新婚妻子葛瑞黛,在農委會前身農復會安排下,
到埔鹽鄉新興村居住了一年半進行研究,成書之時為免造成困擾,
乃以「小龍村」為名,撰成《小龍村-蛻變中的台灣農村》一書,
使新興村名聞美國學術界。
當時,新興村人口約為六百人,
該村約百戶人家,分為十二姓。
其中黃、石、康、沈(依人口數排)佔全村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二,
戶數百分之八十一,
幾乎每四個村人就有一人姓黃,
黃姓村民多同屬一族。
康家原有一合院古厝在村口,可惜已拆除,
目前僅存巷內底的黃家古厝……..
本村現任的的村長是黃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