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鄉名起於清朝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間,由福建泉州人
來此開墾,居民大多信奉王爺與保生大帝。
傳說有一名叫「魏大城」者首先遷入本地,故以人名為地名。
另一說為往昔移民墾殖於此,聚集成大集村。
因治安不良,築土成壘,以防盜匪,故得此名。
到了道光年間,則以吳、王二姓所形成之村庄,
所以今永和村有兩處聚落名為「吳厝寮」「王厝寮」。
光緒初年,本鄉隸屬深耕堡。
大正9年(1920)設立大城庄,為今日該鄉之前身。
大城庄轄域內分為大城、魚寮、頂山腳、下山腳、下牛稠、
公館、西港、山寮、外五間寮、尤厝、潭墘、
下海墘厝、頂海墘厝、三塊厝十四個大字。
潭墘村位於大城鄉東南端,是彰化縣最南端的一村。
本村,南臨濁水溪,北接二林鎮,東臨竹塘鄉,面積約7.68平方公里,
人口約1,300多人,分為上、下潭墘、管仕厝、尤厝、七星崙等五聚落,
並且有潭墘、尤仕兩社區。
社區產業以農業為主,
因此居民多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作息方式。
墘,是旁邊或附近的意思,
潭墘,就是因為墾殖的先民,紛紛沿著村內數座大池塘
邊蓋起了住家,久而久之,這裏便稱為潭仔墘,
也就是現在的潭墘村。
潭墘村是以自然環境命名,昔日濁水溪因在此曲流成一個潭,
劉姓祖先定居之後,為此地取名為潭墘,社區建築多以舊式閩式建築為主,
房屋彼此緊鄰,社區內巷道狹窄且蜿蜒曲折,
但三合院建築保有最完整,
與在地民風相呼應,實為特色之一。
此地多為劉姓人家,
村內有一導覽牌,說明幾間古厝的分布;
此古厝位於村內街道旁,
為傳統的古厝建築風格。
堂號用的「柏安堂」。
不知其典故為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