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兒干社,又寫為茅干社、麻芝干社,是原住民平埔族中洪雅族的一個社,
社址位於今雲林縣崙背鄉豐榮村,當地傳統地名仍然稱為貓兒干,社地範圍則
包括今崙背鄉與麥寮鄉一帶。
清雍正元年(1723)因諸羅縣幅過大,以虎尾溪之北增設彰化一縣,淡水一廳,
雍正五年(1728)臺灣縣劃澎湖為一廳。清廷維持此建制達八十餘年之久。
彰化縣初轄十堡,一百一十莊,陸續增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為十六堡,
一百三十二莊、五十三社,
據彰化縣誌記載,雍正元年(1723)海豐堡即轄屬彰化縣之下。
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台灣奉准正式建省,
劃為三府,一直隸州、十一縣、三廳。
雲林縣縣治先設於林圯埔(今之竹山),於光緒十九年(1893)移治斗六,
據臺灣地輿全圖,光緒臺灣通誌及各州縣廳誌所載,當時雲林縣之疆域:
「嘉義縣上自石圭溪水源起,下訖海口;劃彰化縣自濁水溪起,至番挖港止之地增置。」
計管轄斗六、他里霧(今之斗南)、打貓(民雄)東、打貓北、打貓西、
大坵田、白沙墩、大槺榔東、蔦松北、尖山、溪洲、西螺、布嶼東、布嶼西、
海豐、沙連、鯉魚頭等十七堡,
當時台西一地轄屬雲林線下之海豐堡。
大正九年(1920)七月以日皇勒令第二一八號改革地方制度。
廢廳為州,廢支廳為郡市,廢區堡里澳鄉而改設街庄,
雲林縣地區為當時隸屬於臺南州下之斗六、虎尾、北港等三郡之區域,
台西地區為當時隸屬於虎尾郡下之海口庄。
光復後改為臺南縣虎尾區海口鄉………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劃崙背鄉一部份增設麥寮鄉,
同年九月二十二日註銷海口鄉,劃分其原轄區域設立臺西、東勢二鄉,
同年九月二十三日劃土庫鎮部份設立褒忠鄉。
臺西鄉共轄15個村,由北而南分別為蚊港村、和豐村、永豐村、富琦村、
五港村、海口村、海北村、山寮村、臺西村、海南村、光華村、五榔村、
溪頂村、泉州村及牛厝村。
其中,泉州村據云係因移民都是唐山泉州來的,而得名,
日治時期,嘉義廳時代稱「五塊寮庄」,加了草字頭。
泉州村有新泉州與舊泉州(舊庄)兩部落。
泉州村內罕見的一間古厝,位於合作農場附近;
隱身於樓房民宅之後,不容易被發現……..
本以為該古厝可能為丁姓人家;
但從農場的經營者身分即與此古厝之地緣關係,
應可推論此古厝為吳姓所有。
按 : 鄰近的牛厝村在清代時分別為吳厝庄和丘厝庄聚落,
而日治時期是稱牛厝及丘厝兩庄,後合併稱牛厝。
現今牛厝庄分為六個庄頭(聚落/部落)—丘厝、鹽田(上鹽田、下鹽田)、
舊泉州、蕭厝、埔仔、牛厝。
據聞以前附近姓吳家族為主,吳家之誤為「虞」,
所以原來名為「虞厝」,後來以訛傳訛而成了諧音「牛厝」………..
由此看來,姓吳的大戶在此生根
似乎有合情合理。
在台西首次發現如此的傳統民居,
真的是教人欣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