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鄉昔日為洪雅族南社及貓兒干社的活動範圍,
漢人最早的開發重心是海豐港,康熙年間該港已成為
沿岸貿易門戶之一。
海豐港在台灣府誌中稱為海防港,雍正八年( 1730)陳、張、石三姓
墾首向南社社番請墾麥寮;雍正九年(1732)開為島內貿易之所 ,昔日港灣水深,
商船每避風碇泊,早形成店肆;
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又有泉州人向南社社番請墾橋頭、沙崙後、施厝寮、雷厝、許厝等地。
至乾隆中期新虎尾溪開河口時,被溪沖壞,街肆荒廢,商勢全移於西北麥寮。
當時麥寮因新虎尾溪之故,形成一麥津渡船頭,與大陸貿易之貨物皆由此船頭進出。
因當時麥寮盛產大麥與小麥,農民為運輸方便,在船頭旁搭一寮仔,
專門堆放成包的麥子,當時人稱此寮為「麥仔簝」。
後新虎尾溪暴漲改道,麥津渡船頭也因泥沙堆積而淤塞,
後來的人就以麥仔簝代表全麥寮。
清時麥寮鄉除興化厝外,全部屬於海豐堡。
本鄉除興化厝庄屬嘉義廳西螺支廳崙背區外,其餘都屬嘉義廳西螺支廳麥簝區,
區役場設於海豐堡麥簝庄,管轄海豐堡內之麥簝庄、沙崙後庄、橋頭庄、雷厝庄、
施厝簝庄、許厝簝庄。
大正九年(1920),日本人改革地方制度 ,更動行政區域為五州二廳,
除廢「廳」為州,廢「 支廳」為郡、市,廢「區、堡、里、溪、鄉」
而改設街庄外,地名亦多所更改,
時屬台南州虎尾郡崙背庄麥寮。
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與崙背分治,正式成立麥寮鄉。
民國三十九年九月新設雲林縣,原屬於台南縣之斗六、虎尾、北港
三區乃改隸雲林縣,從此本鄉改隸雲林縣至今。
瓦磘村位於麥寮鄉中央偏南方,東與興華村為鄰,南與麥豐村相鄰,
西與麥津村比鄰,北以阿勸大排水溝與崙後村相界。
清領時期稱為沙崙後莊,原為無人居住早埔地,因此早期地名為「草埔」。
境內部分村民原居於現址西側,新虎尾溪北側的北港庄,
該村內許舉建造三座瓦窯生產磚瓦,因洪水沖毀而散庄,部分村民遷來本村,
其中許舉之子許吹繼承祖,在本村北側建造一座瓦窯,稱為頂寮;
由許厝寮移來的許蚶目在村莊南側另見一座磘,稱為下窯,
因村內有兩座窯,因此村名更改為「瓦磘」。
約 60 多年前,磚瓦因為原料土短缺而停業拆除,
本村以許姓居民居多,
從古厝的們額太岳衍派可得知,
此為許家古厝…………..
許氏姓源,出自姜姓,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故以姜為姓。
子孫伯夷佐帝堯任典禮之官,使掌管理四岳,為諸侯伯,
號稱太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