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是廣州珠江邊的一個充滿歐洲風味的小島,面積只有0.3平方公里,卻擁有150多座
20世紀初期歐式的古老建築群,至今,除了少數被改變利用外,多數保有原始的建築外觀與內裝
,巴洛克、哥德、券廊式、新古典主義等建築風格,以及林蔭大道,被譽為歐陸建築博物館」。

186010月,英法聯軍向清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民眾燒毀外國商館。
英、法以恢復商館洋行為由,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沙面」遂成為為英法兩國的租界地。

沙面原是與廣州市沙基涌相連的一片沙洲,英法修築河道與廣州市隔離,
並在四周築起花崗石岸,不許中國船隻靠岸,至此成為江中一座孤島。

沙面大街呈東西方向貫穿整區,大街中間為公園綠地,有高大的樟樹、榕樹遮蓋著整個天空;
與沙面大街平行的另有沙面南、北二街,環繞整個區域,並且面臨四周的江水與河道;

沙面一至五街由東往西呈南北方向排列,整個區域規劃的井然有序。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沙面租界內的公共設施已經建設完備,主要建築有領事館、銀行、洋行
、教堂、醫院、郵局、電報局等設施,而今大多改為銀行、藝廊、餐館、商店與公司等用途。

沙面南街58號「沙面堂」,建於1864年,玻璃是彩色的圖案貼紙,是一座外觀簡樸的基督教堂。

位在沙面大街14號的「露德聖母堂」,該教堂建於1889年,外形倣照哥德式建築,
是一座外觀比較華麗的天主教堂。

位於沙面南街樓高40多層的白天鵝賓館,曾經是廣州市最高的建築物,
面對著滾滾的珠江,見證了逐漸繁榮的珠江流域。

白天鵝賓館對面那棟1906年建的洋樓,曾經是德國領事館,卻有著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特色。

沙面三街現在是一條雕塑街,位於沙面大街與沙面三街交口的黑色銅像,
一位身穿長衫的中國人與一位身穿西服的外國人,坐在客廳裡談生意,中國人手裡撥著算盤,
外國人手中端著茶杯,隱約可見那百年前的歷史刻痕。

沙面三街與沙面南街的交叉口,沙面南街34號券廊式建築,建於清末民初,
曾經是泰國人的俱樂部。



林蔭大道旁的星巴克咖啡,高大的樹蔭將屬於塵世的喧囂隔絕,享受片刻的寧靜與香醇……

沙面四街的轉角處,沙面大街54號的建築樓高四層,原來是匯豐銀行,則帶有一些
西方古典文藝復興式建築風格。

沙面大街46號為「抱趣堂」,原址是花旗銀行的前身萬國寶通銀行,
現今一樓是西餐廳,提供法國菜與咖啡,二樓經營為畫廊。

沙面大街2-6號的樓房,俗稱紅樓,原是海關洋員華員俱樂部,高三層,紅磚砌築,
南面和北面建有尖頂閣樓,倣19世紀英國浪漫主義建築風格;

1859年滿清政府將「沙面」劃為英法租界後,陸續設有英、法、美、德、俄、日、意、
荷、葡等各國領事館,以及銀行、洋行、郵局等設施。

因而保留如此多樣的歐陸建築風情…..


沙面公園與繁鬧喧囂的市區比較,公園裡外蟲鳴鳥叫,鳥語花香,環境極美,

穿過公園,浩浩的珠江正在眼前,



由於島上實行交通管制,因此沒有交通擁阻
、廢氣汙染的問題。
路邊有許多家咖啡館、餐廳以及酒吧,人行道上放滿了優雅桌椅,感覺上就像歐洲小鎮一樣。

撇開歷史的情仇不談,

沙面真是一個

歷史底蘊深厚、且富於異國情調、風光旖旎迷人的地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