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岡最早原為平埔族群巴則海族大社岸裡社之所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因助官府平吞霄社亂
崛起,並在康熙末年請墾包括本區在內的廣大土地。粵人張達京入台,定居於岸裡社,協助岸裡社
開鑿水圳灌溉,當時形成的村落有望樓(望寮)、社口(萬興莊)、北庄、浮圳(紅圳頭)等。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泉州人來此構居,於是逐漸形成泉州人聚落。
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建省,台中地區置台灣縣、後改隸台灣府。
根據順濟宮沿革: 蓋聞神岡之有街,溯自漳泉分類械鬥,聞有神人乩示泉人來此構居,
道光二十二年始置莊,以新街為同寅街,原北庄搭連溝西畔之興福莊,以其西為五莊,
同安人陳為登首任總理。
乾、嘉以後,閩、粵移民大批入墾,粵籍嘉應州人有謝、廖、李姓以北庄為開發據點。
而泉州人則以神岡西部地區為主,漳州人與部份鎮平縣人則入墾大社、社口地方。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之役,「紅圳頭」聚落(在北庄十二股埤附近)被毀,
而北庄粵籍以監生李安善為首,組成團練抵抗,最後力盡不支,死傷甚為慘重。
泉州人於是西移,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再次開發新街(「同寅街」,即今神岡街)。
嘉慶年間,分類械鬥迭起,地方不得安寧。
道光二十四年(1844),北庄粵人以人數懸殊不敵,遂大批移住葫蘆墩(今豐原市)
、東勢角(今東勢鎮)等地。
於是形成本地漳、泉兩籍移民以北庄打蘭溝為界,東西畛域分明,
更凸顯著神岡地區早期移民社會之建立,與其血緣、地緣的特殊現象。
明治三十年(1897),始置區庄長,分設社口、三角仔、神崗三區;
由北庄人林維三(捐監)為首任神岡區長。
其孫林忠義其後曾擔任保正一職…..
明治三十五年(1902),合併原有葫蘆墩、社口、三角仔等五區為葫蘆墩、社口兩區;
以大社人廖乾三任葫蘆墩區長,呂鶴巢為社口區長,林萬選為神岡區長。
經查資料: 其中的<林萬選> 亦為林維修之子; (與林肇基又是何關係?)
與其弟<林全福> 曾先後擔任神岡區(庄)長一職, 可見北庄林家在昔日的政治地位…..
北庄的開發僅次於社口,張達京帶來大批鄉民,以此地作為開發的據點。
北庄因為在大雅田心仔北方而得名…..
從前的北庄聚落,沿著「二條圳」的北岸而居,家家戶戶前臨水塘,並有防禦作用。
位於林厝路的林家古厝,建於同治七年,昭和十年(1935)曾為大地震所毀,
目前只剩三合院房舍。
門額寫著「九龍衍派」,說明其衍流來歷…..
記得看過一份資料似說此一宅為林萬選古厝,現卻無以佐明。
(尚待知情人士指證)
古厝旁隱約可見日治時期宅邸建築遺構,
想必應是當時位高權重時之身份表徵……
可惜亦已荒蕪; 只剩斑駁門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