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年,任職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 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獲准在新加坡建立貿易站,
萊佛士的努力,逐漸發展成繁榮的轉口港。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新加坡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是
大英帝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戰略據點。




1942
年至1945年間,新加坡曾被日本佔領三年半之久,並改名為昭南島


1945912日,大日本帝國宣布無條件投降,英國重新管轄新加坡,並恢復其名為Singapore」。
1959年,新加坡取得自治地位。


1963年,新加坡連同當時的馬來亞聯合邦、砂拉越以及北婆羅洲(現沙巴)共組成立馬來西亞聯邦,
從而完全脫離英國統治。




1965年8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建國。





(修建中)



新加坡市政廳(City Hall)一帶是新加坡最富傳統英國殖民地色彩的地區,
可找到一些殖民地年代的建築和教堂,現大部份均已改成為博物館。



 沿著 St. Andrews Road往前走,經過聖安德烈教堂後,左手邊的一大片綠地便是
巴丹運動公園The Padang)」,






Padang
在馬來文中是「廣場」之意,右手邊就是市政廳City Hall)。
市政廳最令人震撼的景觀便是一列排開的巨大科林斯列柱,穿過典雅、厚重的列柱間,
彷彿走進巨人的世界,自己的身軀更顯得渺小。




巍峨的市政廳白天看就像嚴肅的希臘神殿,令人肅然起敬,
到了夜晚在燈光的照耀下則呈現神秘浪漫的感覺,美不勝收!




市政廳的科林斯列柱造型屬於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築風格,它是1929年由英國建築師
F.D.Meadows設計完工,此後,它也伴隨新加坡人民一路見證歷史性畫面,包括二次世界
大戰後,佔領新加坡的日軍投降,以及1965年新加坡脫離馬來聯邦宣布獨立等儀式,

這些近代歷史與市政廳緊密連結,深深烙印在新加坡人民心中。


與市政廳比鄰的是舊高等法院Supreme Court),建造於1939年,
是新加坡境內最後一座殖民地風格的古典建築,

青銅色圓形屋頂象徵著新古典主義精神,而矗立的科林斯圓柱則突顯出氣派典雅的風格。

舊高等法院由義大利藝術家Calvalieri Rudolfo Nolli在山牆雕刻出正義女神的寓言故事,
讓高等法院更具藝術氣息,同時也在圓柱的柱頭刻上花紋,相當細緻優美。

只可惜來得不是時候,市政廳及高等法法此刻正建行整建之中,
預定2014年轉化成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之用…..

高等法院已遷移至市政廳後方那一棟具有圓型平台屋頂的建築物。
無三不成禮似的,不遠處那一棟擁有鐘樓的維多利亞劇院及音樂廳,此刻也在整修當中,

維多利亞劇院是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皇而命名的殖民時期建築,左邊是維多利亞劇院,
建於1862年,初期是新加坡鎮公所;右邊那棟則是維多
利亞音樂廳,於1905年開幕。






由於兩棟建築興建時期不同,後來又在中間築起一做鐘樓,將兩棟建築緊密連結。



整座建築充滿著浪漫的維多利亞風格,圓形的窗戶、線條優美的拱門以及工整的山形牆,組合出
亮眼的建築景觀,由於建築物造型優雅,常成為許多觀光客拍攝取景的地點。



維多利亞劇院是新加坡之前主要的藝術表演場地,經常舉辦音樂會、舞台劇以及各種舞蹈
表演,也經常邀請外國團體來此獻藝,濱海藝術中心完工後,此處便接著進行整修,日後應
該也是朝博物館的方向進行規劃。


史丹福萊佛士爵士是新加坡的開埠者,如今他的深色青銅雕像仍豎立於劇院之前。



此趟星洲之行,即有三個重要景點無法加以探訪,頗叫人遺憾……

只好從網路上搜取一些照片,以為印記。
他日有緣再行造訪了……


(ps: 部份照片引用自網路)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