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新加坡」一直用「新嘉坡」作為其獨立初期的通用華語國名。由於當地華人不同
母語(包括粵、閩、客家話等等)習慣的影響,後期也出現許多衍生的國名稱謂,例如「星
加坡」、「石叻」等等,外界則普遍以「星洲」、「獅城」或「星國」來描述新加坡。
在天福宮牆上的碑記中就可清楚看到「新嘉坡」的稱呼…..
1330年,元代民間商人、航海家<汪大淵> 到訪淡馬錫,記錄了此地已存在華人社區。
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唐人街之一,也是最大的一個。
在新加坡,除閩南人在天福宮供奉媽祖外,
同樣是海洋移民的潮州人在粵海清廟、瓊州人在瓊州會館天后宮也都奉祀著媽祖。
可說是新加坡華人的普遍信仰…..
天福宮(Tian Fu Gong),坐落在直落亞逸街,建於1841年,已有160多年的歷史。
其前身原是福建會館,興建時候本是臨海的,路名直落亞逸馬來文的意思就是指「海灣」。
天福宮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廟宇之一,始建於清道光十九年(1839),歷時三年落成。
廟貌巍峨,中門無門神,飾以左右金龍,色調典雅、栩栩如生。
石雕、龍虎堵、斗拱木構、彩繪屋瓦做工精美,懸掛在正殿最高處的「波靖南溟」,
出自清光緒皇帝的御筆。
廟宇大部分的材料都來自於福建,正殿供奉的媽祖神像是1840年由福建護送而來。
天福宮於1906年進行擴建,當時許多西式特色被引進,包括來自於蘇格蘭的鍛鑄鐵門,
格拉斯哥(Glassgow)將之用於庭院和護牆板的瓷磚,雖然這些元素完全不屬閩南的傳統
風格,但仍保有其歷史象徵。
天福宮內1850年奠立的《建立天福宮碑記》和1906年重修時奠立的《天福宮重修碑記》
,反映了當時的華人社會狀況。
新加坡天福宮深具歷史和文化意義,
見証了新馬華人從中國南來的歷史和社會變遷。
如今已被列為新加坡重要的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