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林鎮開發頗早,原屬燕霧下堡及大武郡堡,雍正八年已設庄,乾隆六年(1741)「重修台灣府志」

已有員林仔街及員林仔庄之記錄,道光十年纂修之「彰化縣志」中則記載為員林街;




張姓為員林第一大姓,其祖籍地絕對多數來自廣東饒平,共同始祖為張氏饒平肇基公張開盛,

派下可分坑邊、葵坑、馬崗、烏石四派。

目前張姓主要分佈於大饒、大明、溝皂、中央、崙雅、振興、林厝、惠來等里。





最多者為坑邊派,可分張盛德下傳第四世張開盛(1479-1519) 和張端肅兩大系統。

前者員林地區稱坑邊大房,後者稱坑邊二房。

番仔崙的開發甚早,馬崗第十二世祖張廷耀,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來墾,居於尾厝。

 


還有坑邊二房十世祖張子永,乾隆年間偕二子文兆、文懇來台,居於溝皂,

文墾移居振興里,建立祖厝,當地人稱之為大厝內張。坑邊二房來墾番仔崙的也不少。




 

庄肚為今崙雅里的核心,馬崗榙風度堂派下十二世的張金寨,在嘉慶初二十多歲時渡海抵鹿港,

經指引到番仔崙拓墾。




員林崙雅里清河堂張宅屋主為張天良, 其人為日治時期大地主,曾任保正一職。

宅院座東北朝西南,建於大正十三年(西元1924),為傳統閩式農村三合院建築,

佔地廣大,橫向發展,一進一院埕,左側有一隴外護龍,右側二隴外護龍。





合院格局寬廣對稱,正身七開間,左右護龍各四開間,內埕與外埕以一小階地面高低

界定,外埕外則以磚牆圍繞整座合院。





因受西風影響,於傳統建築中,使用新建築材料、工法、裝飾,足表現台灣傳統民宅從

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見證。




正廳內的彩繪多為林天爵的作品……

按: 林天爵先生(18761926字修其,號古愚, 光緒初年生於彰化街,

天資甚高,八歲畫圖彰顯其書畫天分,其舅周紹祖奇而教之。





晚年移家員林,與黃溥造先生共創「興賢吟社」,振興詩教,獎掖後學數百名。

對員林地區之文教,有啟迪之功。

畢生尊崇孔教,卻不曾科試,日惟書畫自適,望重於士林。

 

 

完整的院落組群,精緻的木雕,典雅的彩繪等裝飾,

為此宅之特色。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