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山是一座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名山,早在秦漢時期,它就是廣州的風景名勝。

兩千多年前,那個在嶺南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在廣州歷史上叱吒風雲的南越王趙佗,就特別鍾愛

越秀山,趙佗在此山大宴群臣,並盛情款待漢高祖劉邦派來的使者陸賈,從此,兩人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後來趙佗去帝制,臣服於漢。



越秀山上有越王台舊址,相傳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趙佗都要到這裡登高遊樂,隨行官員在台上跳起越族

歌舞,故又名歌舞岡。

南漢時期,南漢主劉鋹以越王台為遊宴場所,君臣在此歡度良宵,醉飲人生,

全不顧臥榻之側,磨刀霍霍,宋朝大軍早已揮戈南下。


廣州市的中山紀念堂位於越秀區東風中路,北倚越秀山,正對廣州市人民政府,左鄰廣東省人民政府。

廣州地鐵二號線的紀念堂站就是以此命名。

中山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




民國十四年(1925) 3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廣東各界人士動議「籌集五十萬元,建築一規模宏大

之孫中山紀念堂及圖書館,以紀念元勛」。



412日,中國國民黨和廣州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大會,以當時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為首的

「哀典籌備會」負責牽頭,決定建築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圖書館,並於13日在《致海外同志書》

中系統提出,說明其主旨是「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





紀念堂所在的位置前身即為「舊總統府」。



所謂的舊總統府,是指1921年孫中山任職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時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

清朝時原是督練公所,民國初期軍閥龍濟光據為督軍衙署。1922年被陳炯明部所炸毀。

後由於為使堂、碑(即中山紀念碑)同軸,最終確定在附近的越井崗觀音閣遺址上建造紀念碑,

從而形成廣州城區舊中軸線上「南堂北碑」的風景特色。


紀念堂同樣係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18941929)結合結構師李鏗、馮寶齡設計,

於民國十八年(1929)動工,民國二十年(1931)落成。

該堂屬於八角形宮殿式建築。

四根大柱置於四周牆壁中,用以支撐四個跨度各30米左右的鋼桁架。

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

193867日和8日,紀念堂被日軍飛機轟炸,所幸對建築物結構沒有造成破壞。

1945916日,侵粵日軍在紀念堂簽字投降。


1956年,重鑄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

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

並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

現在,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