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祖廟位于佛山市禪城區,最初是供奉冶煉行業祖師的地方,後來改奉玄天上帝。

原建築于元代末年被焚毀,明初洪武五年(1372)重建,因歷歲久遠,且為(佛山)諸廟之首而被稱為祖廟,

1962年劃定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祖廟建築群占地3500平方米,由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

等建築物組成。其建築、裝飾、陳設精巧瑰麗,結構嚴謹,是佛山珍貴的歷史遺產。

祖廟供奉道教崇信的北方玄天大帝的神廟,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

原名北帝廟,明代改稱靈應祠;宋元以後這裡一直是佛山各宗祠公眾議事的地方,成為聯結各姓的紐帶,

所以佛山人習慣稱之為祖廟。

祖廟坐北朝南,原建築已於元末焚燬,明洪武五年(1372)重建,以後經過二十多次重修、擴建,

終於形成一座規模宏大、製作精美、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和濃厚地方特色的古建築群。

祖廟由排列在南北向中軸線上的萬福台、靈應牌坊、錦香池、鐘鼓樓、三門、前殿、正殿、慶真樓

等建築組成,結構嚴謹、體系完整。


萬福台在祖廟最南端,是一座專供粵劇演出的大戲台。

建於清順治十五年(1685)。建築以歇山頂、不用斗拱、面寬三開間、進深二開間。

粵劇起源於佛山,依照慣例,新戲班的頭場演出必在祖廟的萬福台進行。

靈應牌樓則是明景泰二年(1451將祖廟「敕封」為靈應祠時所建。牌樓設計嚴格,結構精密。

為三樓三層式,第一層為歇山頂,第二、三層為廡殿頂,

簷、柱間大量使用斗拱,飛簷疊翠、層出不窮。

錦香池兩側為鐘鼓樓和崇敬門、端肅門。兩門旁的牆壁上飾有磚雕、灰雕和陶塑。


池的後方即是前殿….





前殿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為歇山頂式建築,正脊亦有光緒年間製作的雙面陶塑人物瓦脊。

簷下為如意斗拱,層層相疊,雄偉壯觀。




前殿北面即為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的正殿,這是祖廟中年代最早、最重要的建築,




大殿正中供奉一尊北帝銅鑄造像,銅像重約2.5噸。

這尊北帝像端坐在神龕內,慈眉善目,五屢長髯飄在胸前,服飾華貴,赤裸雙足。



銅像的頭光、西部及手足全部貼金,整尊神像金光燦爛,

是佛山古代工匠卓越鑄造技術的體現。



正殿採宋式營造方法,採用大量斗拱,使屋簷大幅向外延伸,是現存古建築中少見的。

殿內古匾及楹聯甚多,無法一一細究 …..




大殿北側的慶真樓建於景嘉慶元年(1796),

是祖廟建築群中最晚的建築物,為二層的閣樓建築 ;據說是昔日佛山最高的樓臺。




每逢春節大年初一,許多佛山人都時興到祖廟燒上幾柱香,祈禱新年風調雨順、心想事成。

也有人說:沒到過祖廟就不算到過佛山。

此話應該不假。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