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海關舊址俗稱大鐘樓,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建成於民國五年(1916),是中國首批海關口岸
之一,原正中拱券門上「粵海關」三字,1949年後曾改為「廣州海關」,經修復後現改回「粵海關」,
可能受建築風格影響,英文名稱CUSTOM HOUSE字樣,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康熙二十四年(1685),清政府設立了中國首批海關(包括有粵、閩、江、浙),其中粵海關就設在廣州
海珠廣場旁的天字碼頭。
19世紀下半葉的兩次鴉片戰爭後,廣州被英法聯軍佔領,粵海關開始逐漸被洋人把持。
當時,沙面島屬於租界,為方便公務辦理,就在六二三路附近興建了一棟共兩層樓的粵海關稅務司公署。
然而,大樓在經歷數次重修後最終被大火燒掉,後來就決定在附近興建辦公地點,也就是如今的位置。
咸豐十年(1860)粵海關稅務司在現關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稱「洋關」)。
民國三年(1914)粵海關大樓工程在現址奠基,民國五年(1916) 五月落成。
建築由英國建築師戴衛德· 迪克(David C. Dick)仿照歐洲古典建築形式設計,華昌工程公司承建。
粵海關大樓是現存中國歷史最長的海關大樓,
早於1927年落成的上海江海關大樓和1924年落成的武漢江漢關大樓。
整個建築仿歐洲古典建築形式,整體鋼筋水泥結構大塊麻石基礎,正面外牆以花崗岩圓柱與條石鑲砌,
大樓建築呈現出明顯的歐陸風貌,羅馬立柱、鐘樓、每個房間的壁爐,都是非常顯著的特徵。
鐘樓四面各砌塔司桿雙柱,高13米,置大型四面時鐘,為1915年英國所製造。
2006年9月12日,廣州海關辦公地點正式撤出已經使用了將近一世紀的粵海關大樓,
遷往天河區珠江新城。
海關總署於2007年2月批覆,原粵海關舊址將規劃為中國海關博物館分館。
2011年1月開始,博物館只限在每個月第三周的周三向個人開放參觀。
想要進入參觀可說是可遇而不可求…..
粵海關對面的珠江畔, 有一紀念碑,紀念發生在民國14年(1925)的沙基慘案。
民國14年6月23日,10多萬名群眾遊行至沙基西橋口時,遭到英國士兵開槍掃射,至少造成50多人死亡
、數百人受傷。為紀念這一事件,1926年1月廣州市政府將沙基馬路改名為六二三路,並在沙面東橋頭
六二三路上豎立「毋忘此日」紀念碑,同年6月23日,舉行路名和紀念碑落成典禮。
紀念碑因建設內環路和擴建人民橋需要,多次被拆遷,
2001年廣州市人民政府按照1926年原碑樣式及在原址第四度修建…..
沿江西路與珠江之間不尋常地保留一棟粉色調的洋樓建築—塔影樓。
塔影樓是孫中山好友陳少白於1919年在西堤聯興碼頭旁建聯興碼頭辦事所兼住宅的建築。
全樓為四層西式洋房、頂層是中式四檐滴水結構,因晚上倒映至江中尤如燈塔,故名塔影樓。
按: 陳少白,原名聞韶,又名白,字夔石,廣東新會人。因孫中山先生牧師區鳳墀介紹,與孫先生相晤於
香港西醫書院,一見如故。因孫先生之介,於1890年1月入香港西醫書院就讀,昌言革命,朝夕往還者,
並有尢列、楊鶴齡,時有「四大寇」之稱。
孫中山先生自西醫書院畢業後,一面行醫,一面從事革命運動,陳少白乃輟學隨之參與革命。
直到孫中山先生自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後回國,建立香港興中會總會並籌劃廣州起義,
陳少白始終參與機要。
目前設定為歷史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