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古厝,位於台19線北港鎮新街里華勝路上,
為日治時期北港大地主蔡裕斛所建,
據轉述,這幢合院大宅花了當年30多甲地的費用才蓋成。
蔡家四兄弟以農耕起家,兄弟合作無間,蔡裕斛排行老二,
最具企業冒險精神,
從事農產加工與蔗糧買賣,並貸款買賣土地,
使蔡家資產累積迅速,
成為北港的大好額人之一。
蔡氏家族成立大榮、大進、大有株式會社
及嘉義新興機械製造廠等企業,
昭和12年(1937)雲嘉地區第一座具有旋轉舞台的
北港劇場即為蔡裕斛所投資興建。
外觀為傳統三合形制的蔡家古厝,位向坐西朝東,
為七開間合院格局, 正面傳統山門,屋頂是以泉州派
風格屋簷彎翹,步口廊桁有立瓜柱,門窗採大面設計,
通風採光良好。
1949年蔡氏家族率先響應「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
的政策,深獲佃農稱許;1951年地方自治實施,蔡家第二代
蔡連德高票當選縣議員,且連續當選九屆,
與蘇東啟、薛萬、蔡誅並稱雲林縣議會四大金剛。
1961年,蔡連德因聲援蘇東啟案退出國民黨。
蔡裕斛為日治時期北港名人仕紳,雖不是醫師卻開設博愛醫院,
且當年花五萬元開了北港第二家戲院「北港劇場」,
根據當地文史工作者訪查發現,北港農工校地也是他所捐贈,
蔡裕斛為人熱心,也曾獲台南州表揚。
日治時期的「躍進嘉義近郊大觀」中記載,
當年蔡裕斛的土地有五百多甲,現文化中心展示的繡旗
即時當年蔡裕斛捐贈,審查委員都認為繡旗十分精緻華麗,
當年手工製作所費不貲。
蔡裕斛在建造新宅時,曾經閱覽過當時日人規劃的的地政
都市計畫資料,知道昭和13年(1938)北港將開通對外新的道路,
即為現台19線的華勝路,於是在昭和12年(1937)擇地
在臨大馬路旁興建蔡家院邸。
1941年12月17日嘉義7.1級大地震,蔡宅牆體略有損傷,
於是蔡家向糖廠購置廢棄鋼軌,以鋼筋混凝土補強支撐正廳。
1999年921大地震後,蔡家以相同工法,補強外圍的圍牆。
不過,民國80年間(1991)台19線拓寬4線道工程,
蔡家為維持山門與圍牆舊貌乃不惜重資,
以人工將整體建築向內移動6台尺,並同時
重新修繕屋頂剪黏與交趾陶,
而彩繪則請庄內漆匠的陳杉銘施作,
家族同心勉力維繫老宅,
其用心令任讚賞……..
其家族墓園在新街北郊
俗稱義德塚的公墓內。
墓園的泥塑非常之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