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路舊名牛埔仔街,日治時期隸屬於下奎府町和蓬萊町,
民國三十六年以大陸寧夏省寧夏市命名為「寧夏街」,拓寬後改稱「寧夏路」。
日治時期,日本人拆除劉銘傳所築的南下縱貫鐵路線,開闢了「牛埔仔街」,即今寧夏路。
大正年間實施「市區改正」計畫之後,又在南京西路、重慶北路、寧夏路及天水路交會處圍
成一個圓形闢為公園,隨後,附近開始蓋樓建屋,原本是居民乘涼話家常的場所,
時日一久, 逐漸有流動攤販聚集……
寧夏街頭留存下來的街屋建築; 三樓露台正面保留了有山牆的泥塑,
看來昔日的店家已換過一輪…..
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方將圓環公園內掘成大型儲水池和幾個防空壕,在燈火管制之下,
圓環因而變得荒涼。
靠近圓環的寧夏路段,沿街都是二、三層洋樓,街上有四五家診所之多,外科、內科、
婦產科,還有小兒科等,,這一帶居住的多是當時頗具政經地位的人士。
民國六、七○年代,斜對面的戲院曾紅極一時,吸引圓環人潮往寧夏路一帶移動…..
光復後,圓環儲水池填平,攤販再度集結,圓環夜市極盛期曾延伸至南京西路、寧夏路,
以及重慶北路一段至長安西路兩旁,「圓環」變成台北庶民小吃的天堂。
1970年代之前,台北圓環都一直是台北重要的地標之一。
民國六十二年重慶北路拓寬,原有攤販遷於重慶北路二段與寧夏路兩旁營業,
夾在車水馬龍裡的圓環盛況不再, 寧夏夜市遂取而代之。
然而寧夏夜市一度也成為攤販失序、交通糾結的都市亂象,有識之士不忍地方黯淡下去,
積極協調店家與攤販之間的矛盾,推動寧夏商圈改造計畫。
目前的寧夏夜市已成為大同區極為知名的觀光夜市…..
(園環邊的小巷亭)
1993年及1999年圓環兩度大火,之後接近荒廢達十年之久,直至2002年在馬英九市長任內,
由李祖原建築師事務所設計、耗資兩億元新建的「建成圓環美食館」,
以美食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幕。然因虧損連連,於 2006年7月,正式歇業。
2008年,重新規劃並更名為「台北圓環」之後,於2009年6月22日再度重新開幕,
只是重新啟用的圓環市場,不知何故,仍是遲遲難有起色?
對照著寧夏夜市的人聲鼎沸; 圓環相形地更加顯得黯淡失落。
我想是進駐廠商的經營缺乏特色的原故吧?
位於寧夏路中段的是明治四十年(1907)成立的台灣第一所私立學校—靜修高等女學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民族獨立思潮襲捲台灣,大稻埕成為社會文化運動的據點
,大正十年(1921)「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女中創立,正式揭開台灣民族運動史的新頁。
創立於大正五年(1916),由台北天主教道明會首任宗座監牧西班牙神父「根禮孟德」創設;
大正六年(1917),正式招生,兼收臺、曰籍學生,校名「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根禮孟德斯神父
擔任第一任校長,並委任道明傳教修女會處理校務。
民國34年臺灣光復之後,改為初中及高中兩部,並改校名為「台北市私立靜修女子中學」,
建築風格使用哥德復興式,略有修道院之意味。
1921年10月17日,由蔣渭水醫生促成的「台灣文化協會」在靜修女學校舉行成立大會;
以此掀起「台灣新文化運動」,開展了思想啟蒙的年代。
走一趟寧夏路,看一回圓環,
期望它的風華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