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大正六年(1917)的日新國小,前身為「大稻埕第二公學校」,入口處顯著的紅樓,以

日治時代「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生產的TR磚建造,灰瓦紅磚及拱形長廊優雅造型;不僅見證

日新的輝煌歲月,也是所有日新人共同的回憶。





 

大正六年(1917),日本人將此地原有的水田和池沼填平,設立了「大稻埕第二公學校」

建校初期曾借用大稻埕女子公學校校址(即是今日永樂國小)上課。






大正九年(1920),古色古香的紅樓啟用,學校正式遷入太原路現址。

1922年改稱日新公學校,即是現在日新國小的前身。






 

民國三十四年(1945)光復後,改稱為「日新國民學校」。

 1968年配合實施九年國教,更名為「日新國民小學」。

 

該棟紅樓建物前後設有圓拱長廊,為雙走廊之校舍形式,

砌磚及細部作法反映當代工程精緻的一面…..






 

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委員李乾朗指出:日治時期由清水紅磚搭建的「紅樓」全台不下上百處,

但日新國小校內紅樓為北台灣僅存的公學校建物,保存完整;質樸的紅磚加上長約一百五十米

的拱形長廊,讓整棟建物充滿韻律感及古典氣息。

 

該紅樓建築,迄今已有近九十五年的歷史。







 

近年在校友認養下,協助以傳統工法重新修復,讓古樸紅磚能繼續傳承歷史的記憶,

並經北市文化局指定為歷史建築…..

 

〈月夜愁〉、〈雨夜花〉、〈秋風夜雨〉等閩南語歌曲作詞人周添旺,

以及台灣歌謠作曲音樂家楊三郎等均曾是早期公學校的學生





 

大正十四年(1925),二十歲的鄧雨賢順利由台北師範學校本科畢業,隨即被派往台北大稻埕

的「日新公學校」執教; 鄧雨賢於公學校執教的第二年,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畢業於

台北州立第三女子高等學校(今中山女高)的鍾有妹小姐結婚。

 




 

婚後鄧雨賢仍繼續擔任教職,幾年之後,終因壓抑不住對音樂的嚮往與執迷,終於決定暫時

拋下妻子,隻身負笈日本追求更廣博、深入的音樂知識,並進入日本東京一家歌謠學校專心

研習作曲理論。

 

日後也同樣成為重要的台灣歌謠作曲音樂家…..

 

日新公學校似乎與台灣民謠淵源特別深厚

 

 

 

 

0

2 留言

  1. vrgt1jdawsode 2014 年 2 月 23 日 於 上午 9:29

    寫得很好喔!!有空也我們網站看看!幫我充個人氣

  2. vrgt1jdawsode 2014 年 2 月 23 日 於 上午 9:29

    寫得很好喔!!有空也我們網站看看!幫我充個人氣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