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代,當時之外九庄,
經已建立土獅仔、猴樹港、井水港等街;
大奎壁庄絆已建立鹽水港街,
但是商賈之輳集及市面之繁榮,亦皆不及笨港街。
笨港得迅速發展,肇因於當地郊行林立,郊行最大者,
為經營笨港、泉州間貿易之泉州郊;經營笨港、廈門間貿易之廈門郊、
經營笨港、龍溪間貿易之龍江郊,此外尚有糖郊、米郊、嵌郊、市郊及
甚多之船行、油車,列肆之盛,不難想像。
故諸羅縣志笨港項下謂:
「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光緒二十年(1894),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描述北港街云:
北港街,即笨港,因在港之北,故名北港。
東西南北共分八街、姻戶七十餘家。郊行林立,廛市毘連。
金、廈、南澳、安邊;澎湖商船,常出內地載運布疋、洋油、雜貨、
花金等項,來港銷售;轉販米石、芝麻、青糖、白豆出口。
又有竹筏為洋商載運樟腦前赴安平,轉載輪船運往香港等處。
百物駢集,六時成市、貿易之盛,為雲邑冠,
俗人呼為小台灣。
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樹子腳地區為一舊制街庄,
稱為「樹仔腳庄」,隸屬於大槺榔東頂堡。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頂庄、中庄、大庄、過溝皂、
蒜頭藔、舩頭埔(船頭埔)等。
聚落西南之地自古為墓地,
此處古墓甚多…….
高標榮墓園前的門柱上標明著北港高振興內的字樣,
由此推敲,應與經營北港振興戲院的家族有關吧 ?
朝天宮廟前中山路尾的振興戲院,主體建築興建於昭和7年(1932),
巴洛克式的建築別具風格,民國43年改為振興戲院。
當時電影是民眾最主要的娛樂,
每天人山人海,繁華一時,
後來電視逐漸普遍,振興戲院不得已於59年結束營業。
據查振興戲院確為高姓人家所建。
數年前北港日興堂餅鋪負責人郭獻玉買下振興戲院重新整修,
保留原有的挑高空間,打造成藝文展演空間,成為北港地區藝文
重鎮,最近更與國內著名提琴製作師林殿威合作,
成立「提琴音樂館」。
墓碑上永寧的燈號,
說明其先人來自於石獅永寧。
外高村又名高厝,亦稱霽江。
位于永寧南1.3公里,西與梅林、東與浯沙為鄰。
明朝,該地原為張氏聚居。明代中葉,高氏插居于此。
後高氏人口蕃衍迅速,张氏反而日漸稀微,
最後剩下少数人丁,外徙他鄉。
從此,濱海之地成了高氏所據。
而寨下也因寨仔的頹毁漸被人遗忘,
倒是以高氏聚居地稱之為高厝,
被居民普遍接受。
後来,為拓展生计,
村中部分人遷入永寧城内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