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二十年(1895),清廷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戰敗,與日本簽定馬關條約,將台灣及

澎湖群島割讓給日本。日本治台後,不僅台灣之政治環境完全改變,社會文化經濟活動也隨之

更動,都市與建築之發展也同時產生重大改變。

 









 

日本於明治維新時不僅從西方學到各種政經法律制度,也學得一套新的都市與建築觀念與

手法,並且引以為豪。所以當日本到台彎後,很快的就把他們習自西方,認為是心目中理想

的西方式移入台灣,另一方面也藉由這些與台灣傳統建築相較顯得雄偉嚴肅之西方式樣來塑造

一種政治上之權威感及建設上之現代感,

 







 

因而使得日治時期幾乎各級政府相關機關都採行西方的建築式樣為主,

而都市改正及都市計劃亦基本上採取西方都市之模式。

 






 

對照著日本國內, 似乎也找不到一處地方如臺灣擁有如此多之歐陸風格的建築群…..

西方歷史式樣基本上有兩個源頭,其一是歐陸之歷史式樣,包括有復興式樣、巴洛克式樣、

仿羅馬式樣、簡化哥德式樣、馬薩式樣、布雜式樣及新古典式樣等;

 







 

其二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之建築與英格蘭磚造建築,包括有紅磚自由古典式樣

(或稱辰野金吾式樣)、紅磚拱郎式樣等。

 








 

日治時期最重要的建築發展是開始於州廳相關的公共建築。

為了使新都市能更有效的運作,一些重要的公共設施,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

 

日治時期,台北現代化的具體建設可分為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1898年至1920年﹞進行的公共建設,以城內部分為中心。

在店舖街面的市區改正方面,有府前街和府中街等,採取模仿英國文藝復興式的立面建築。

 



 

以三市街為基礎在城北、城東、城南及西門一帶進行新生地區的街道計畫作若干地區的

填土工作,效法西方都市的街道組織,作重要節點建築物的配置。

其中城牆拆除後的三線道路的開闢,以及重要公共建築的設立,也是建設的重點。

 

第二階段﹝1920年至1937年﹞台北市工程的發展,由城內地區延伸到外圍地區。

店舖街面的市區改正,主要包括今日的迪化街和博愛路等。

 






 

到了第三階段﹝1937年至1945年﹞,則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工業化的推展和

南進政策的準備,大部分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移向南部和海港都市的發展,

台北周邊只有東門町北側的幸町進行了市區計畫。

 






 

古典式建築約自1900年﹝明治33年﹞至1920年﹝大正9年﹞間最為盛行。

當時的建築保存到現在的數量還很多,重要的有台北賓館﹝1901﹞、台灣大學醫學院﹝1907

紅樓劇場﹝1908﹞、國立台灣博物館﹝1915﹞、監察院﹝1915﹞、鐵路局﹝1919﹞、總統府

1919﹞、公賣局﹝1922﹞、台大醫院﹝1924﹞、合作金庫﹝1927﹞、台北郵局﹝1930﹞、

土地銀行﹝1933﹞、台灣銀行﹝1938﹞等。

 

而民間也在同一時間受到鼓舞,紛紛仿效地興建了具有特色的街屋;

 

共同構建著台北城內街道的主要風景…..

 

 

日治時期, 總督府對台灣各地方市區進行了計劃性的改造,

除了破除以往農業文化的氣息外,對於現代化都市生活的推行,也有其實際的成就,

由於市區改正的推動,使得各城市展現出現代都市的風格;

 

 

不說太多情緒的話,

那時候的建設肯定是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重要歷程 ,

說是治理也不全然是魅外的講法

 

從每一張泛黃的寫真中,

追憶日治時期台北街道的風景……

 

 

 

0

2 留言

  1. 蔡先生 2014 年 9 月 16 日 於 上午 11:34

    你好,我是2015世界少棒錦標賽宣傳片的製作團隊,敝姓蔡,在網誌上搜尋到您分享的圖片,想向您借用“台北市街景圖”此張照片放置影片中作為歷史的介紹,不曉得大大是否方便,謝謝

  2. 蔡先生 2014 年 9 月 16 日 於 上午 11:34

    你好,我是2015世界少棒錦標賽宣傳片的製作團隊,敝姓蔡,在網誌上搜尋到您分享的圖片,想向您借用“台北市街景圖”此張照片放置影片中作為歷史的介紹,不曉得大大是否方便,謝謝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