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38年(1905)4月,金瓜石礦山採礦主任安間留五郎發現硫砷銅礦,
8月開鑿平巷發現大量含金硫砷銅礦,礦主田中長兵衛及礦長小松仁三郎,
命名為長仁礦床。
之後拓展為第二長仁、第三長仁、松、竹、梅等礦床,
同年水湳洞建立乾式製鍊廠,專為處理含金硫砷銅礦。
至明治40年(1907),金瓜石礦山首次產出銅礦47公噸,
漸漸成為世界知名銅山。
水湳洞聚落發展和金銅礦有密切關係,
明治39年(1906)選礦場興建後而逐漸發展。
礦場為了員工居住,
於九份溪對面的山坡地,陸續興建供日本員工居住,房舍分四戶一列
和六戶一列兩種,四戶一列予監工級員工,配個別廁所及洗澡間,
六戶一列為一般員工居住,有個別廁所,但是洗澡間共用,
漢人礦工則自行在附近銅礦仔、磺窟仔蓋工寮。
在本山六坑及永久煤礦開採,及下方濱海的禮樂鍊銅場設廠後,
使得水湳洞聚落更加活絡,但隨著礦業的沒落,臺金公司關廠,
居民陸續搬走,留在社區的大多是年老一輩
或是臺金的舊員工居多……….
本山六坑的坑口為日造紅磚的建築,上方的牌匾有三行字,
第一行大字陰刻「本山六坑」,第二行陰刻「長仁四番坑」,
第三行模糊的字體似為「昭和九年00改修」。
坑口目前用鐵柵欄封鎖。
根據資料顯示,
這座坑道當年是利用日軍擄獲的盟軍戰俘搭蓋,
戰俘被命令於本山六坑開礦,稍有不從即遭日軍虐打,除了伙食
醫療嚴重不足,生活的品質也非常差,許多戰俘便因此染病
或過勞而魂斷異鄉。
昭和18年(1943)8月10日另一批大英國協戰俘,
由台北戰俘營搭火車抵達金瓜石,
也加入開礦的行列。
本山六坑右側則有大型的紅磚廢棄房舍及小棟的獨立水泥房,
這是本山六坑口外的礦區事務所,人去屋空殘垣斷壁一片荒涼空寂,
靜靜的躺在山谷間面對著無盡的東北季風的吹襲,
訴說著往日繁華的淘金歲月,
但也抵擋不了時間洪流的歲月變遷。
索道階梯下來左邊進入就是前往「 無言的山丘」,
也就是從黃金瀑布頂爬上來的登山路線。
「天間車遺址」是六坑斜坡索道的纜車站,
現今紅磚老屋已殘破成為廢墟,正因為如此殘破的牆面
可以直接遠眺大海,
絕美視角拍出空靈之美……..